畫家常陵帶路淡水美食,吃遍在地人私藏口袋名單
2015/08/18
- 文字 / 盧怡安
不知道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淡水,是很美的地方,夏秋賞落日,經典;將值冬春之交,北新路三段上「天元宮」的櫻花更是熱門。然而在隨處撿拾皆風景之餘,吃的問題卻很難解決。雖然老街到處都是小吃,但口味雷同、也不要求,想找家平實一點,能感動人、非觀光客去的店,卻很困難。
我抱怨給長年居於淡水的知名畫家常陵聽,他馬上反駁:「怎麼會!」他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沒離開過淡水真理街周邊,從阿給一碗7元吃到3、40元,當地餐飲店阿姨叔伯都認識他,於是他隨口便開出一長串口袋名單。
這些店對台北人來說都很陌生,好幾家根本連招牌都沒有,隱匿在街廓邊邊角角;但不乏門庭若市、過了下午兩點要跟老闆講個話都還很難的當地人氣小店。店齡都是2、30年以上的老,口味多半簡單樸實,店裡可能黑黑舊舊的,卻有著都市裡很難尋得的雋永滋味。
〈新生豆腐店〉
深夜11點半才開的「新生豆腐店」,是我第一家造訪,也最驚奇的小店。沒有招牌就算了,幾乎在地下室的位置,從路旁看,只有晚間營業時間,燈光從排出的層層竹篩中透出來,勉強能辨識出是家店。它賣豆腐給附近的火鍋店等,已經有4、50年,店內黑舊,但熟知內情的常陵,知道這裡順便賣的豆漿,超濃、超甜。
從店員手中接過一包小包豆漿,我差點讓它掉在地上,不是手滑,是看似中等體積,竟然超重的。倒出來的時候就知道,緩慢的流速訴說著它的濃度。本來是為了製作豆腐用的,所以都不加糖,但是甜味卻在入口後就明顯散發出來,稠度和甜度都有點類似用奶粉厚厚泡出的感覺,稀釋2、3倍以後大概還可拿出來在一般豆漿店賣。而且實惠,常陵曾買了大包豆漿,準備當早餐喝,結果分量太多,喝了三天才喝完。
〈老丘臭豆腐〉
高中時,常陵的父親楊維中,同樣也是在淡水多年的知名畫家,報他去「老丘臭豆腐」,一吃成主顧。
老丘的臭豆腐味道非常的簡單,整塊都是炸的豆腐的香氣,沒有別的香料,卻意外的非常誘人,聞了很有食欲;泡菜也是只有高麗菜、微黃、微酸,最普通的味道,但足夠解膩,不帶微甜、也不辣,反而更宜人。
常陵說,1994年剛去時,時值港式臭豆腐登台,有豐富的佐料,甚至味道濃郁的蒜味等,但他還是比較喜歡傳統台式的。他的習慣是附加一句「炸酥一點」,外頭脆得跟餅乾一樣,內層卻還很潤、很有豆腐原有的質地。到現在,要找這樣淳樸的風味,還有點難哩。
〈阿娥排骨麵〉
「阿娥排骨麵」賣的品項很雜,什麼都有。一開始是淡金路上的卡車司機捧場,漸漸在附近也打開名聲。招牌是排骨酥麵,但常陵常吃的是排骨酥飯。
排骨酥裡帶軟骨的口感是他喜歡的原因之一,不過那些跳脫常識搭配飯的菜、以及奇特的小菜才是主因。例如配菜有大條的醃小黃瓜、大塊悶茄子,口感、分量,都不輸給排骨酥的存在感。小菜則有吃起來類似雞腳凍口感但更脆的山豬皮、一般小吃店很難看到的豬腦、很小條但很香很有味道的魚卵,也有滷到軟Q的小九孔等等,五花八門,很多是古時候才會看到的傳統老菜色。
〈德記鍋貼〉
「德記鍋貼」是常陵近幾年新發現的店,店齡和前面幾家老店比起來「只有」20幾年,算是「新店」。手法也比較新,不是只有豬肉、高麗菜而已,煎得香脆一上桌,有股海鮮香氣,可是嘗了半天,我感覺有蝦的鮮味,卻一直吃不出是加了蝦仁、還是蝦米,翻來覆去也都找不到「證據」。我看到店裡不少客人也一直翻開內餡,老是想要知道這一抹鮮味的來源。
原來,是蝦腳和蝦尾,真妙。老闆魏建德一開始認為:材料用得越好、越真材實料,一定就越好吃。但是加了蝦仁的略腥味,卻無法說服他自己。直到他從螃蟹中得到領悟:蟹腳往往比蟹身更有滋味,也不容易腥,才發展出只用新鮮蝦仁的腳與尾巴,留下蝦味,卻沒有腥味的做法。
曾經赴法求學長達9年,回頭返鄉,常陵最珍視的,仍是淡水街坊巷口這些平實的老店,有最在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