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Tag
-
搭蓋小屋 抵擋山林低溫的智慧
July 15, 2021
過去,原住民族在山上工作,到中午總要找個地方遮陽休息,遇雨也要找大葉植物來遮雨,所以幾乎每一人都身懷絕技。撿些樹枝、砍些野草,三兩下就能搭出一個臨時休憩小工寮。時下年輕人瘋野外活動,每到假日山上人潮絡繹不絕,但臺灣山區地形地貌及林相植被龐雜,加上夏秋兩季天氣變化多端,上山經常會遇到颱風或暴雨襲擊,或...
-
幽法的音樂新視界
July 15, 2021
為了認識傳統,章素琳大學時廣泛學習南島語民族文化的語言和歷史脈絡。當時她並不知道,日後啟發最深的,竟然是演出前後的一個小儀式:拿酒敬天地人。她說:「那段時間對我的影響不只是聲音、身體,也包括建立族群認同、生活觀,以及對生命的信仰。」習祭儀歌舞 貼近原生部落「mifotik」是在祭儀前後告知祖先的儀式...
-
潘巴奈:相信自己 堅持下去
July 15, 2021
從事表演藝術工作13年的潘巴奈(Pan Panay),曾經編、導、演《第一百零八個巴奈》,她以自己的阿美族名「巴奈」為題,透過創作為個人回溯族群文化、尋找真正的自己。「記得有一次的跳舞課,老師要小朋友圍成一個圈,聽見音樂之後愛怎麼跳就怎麼跳。」潘巴奈回想起兒時的某一堂舞蹈課,不必正經八百跳著芭蕾,而...
-
魯凱族的黑米祭Tapakarhavae
July 15, 2021
多納部落(Kongadavane 或Kingdavange)有個傳說,據說以前有個婦人揹著嬰孩到田間除草,為方便照顧,她將孩子放入搖籃,放在工寮後,便到田裡工作。小孩沒看到媽媽便哭鬧不已,但她因忙碌就沒有理會。有一次,那孩子哭得愈來愈大聲,婦人對孩子說:「再等一下喔,我馬上就來餵奶了!媽媽只剩一排就...
-
李尋歡:甩開標籤找回自信
July 12, 2021
李尋歡的母親是魯凱族人、父親是排灣族人,他笑說自己是原住民混血兒。他的父母親在求學時期就各自離開家鄉,之後定居在屏東市,因此,李尋歡是在漢人的生活圈出生、長大。「寒暑假回到部落的時候,晚上大家都會坐在家門口唱歌說笑,雖然聽不懂舅舅和阿姨唱的族語歌,卻非常享受當下和樂融融的氛圍。」李尋歡非常懷念小時候...
-
林諾凡:把握機會不要放棄
July 12, 2021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林諾凡的父母離異,於是他跟著阿公和阿嬤從桃園搬到花蓮富豐部落。「我的外表比較不像原住民,再加上小時候在城市長大,所以回到山上時不太能夠適應。」剛回到部落時,林諾凡和部落的小朋友顯得格格不入,也沒有人要和他玩,一直到了國中之後,才漸漸地和大家變得熟悉,結交許多朋友。跟阿公阿嬤學做菜 ...
-
建築工法 代代相傳
July 09, 2021
說到石板屋,出生於屏東泰武鄉和平村的拉夫琅斯.卡拉雲漾說了一個神話故事,他說:「以前高燕部落在大武山下,每逢下雨地震,石板就會從山壁崩落、掉落滿地。一天,有位族人心想,為什麼不把這些石板堆成一個房子?於是他開始動工,堆出一個圓形的房子,這就是最早的石板屋原型,模樣就像後來蓋的糧倉。經過不斷演化、技術...
-
布局的智慧 一個空間多元使用
July 08, 2021
屏東縣有許多石板屋部落,排灣族、魯凱族的石板屋建築型態幾乎相同,只有各家布置的差異。排灣族、魯凱族人雖經過多次遷村,仍完整保留舊部落的石板屋。新部落雖仍以石板為建材,但因受外來文化以及殖民政府政策的強力主導,要求融合現代建築形式及建材,因此出現新型態的石板屋。目前高屏各部落中所見的石板屋大多為此類。...
-
石板屋—會呼吸的謙卑建築
July 01, 2021
身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重要合作夥伴、也是全球最早投入世界遺產與建築文化保護的「國際非營利組織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其宣布的2016年世界建築文物守護計畫全球50處名單中,「屏東好茶舊社石板屋聚落」列名入選,這是繼2004年澎湖望安花宅後,臺灣第二個入選的世界級文化資產。在...
-
獻上美好的片刻 國際君王節
June 23, 2021
國際君王節(Merrie Monarch Festival)雖然是歌頌夏威夷原住民族的歌舞文化,但卻不是從任何一個傳統節日演變而來。最初會舉辦是因為從前夏威夷的製糖產業衰退,當時人心一片低迷。為了吸引觀光客前來夏威夷遊覽,也為了替當時的居民找到新方向,夏威夷的商業司在1963年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君王節...
-
挪威原住民族文化節 音樂滿溢
June 22, 2021
挪威原住民族文化節(RIDDU Riđđu)源起於1991年新年之際,幾個年輕的薩米族(Sami)族人,在烤肉時所提出的疑問:「為什麼薩米族人要羞於承認自己?為何薩米族語沒辦法傳承?」在過去,挪威政府為了同化薩米族,展開了各種作為,像是將某些地方原本以薩米族語命名的路名,進行更名;此外,族人也被迫遷...
-
鄒族矮人傳說
June 04, 2021
鄒族的傳統領域在陳有蘭溪、濁水溪以南,往東到玉山,往南以荖濃溪為界,在他們居住地南邊有兩種穴居的小矮人,一種是套布袋的人Mefucu,一種是跟小米一般高的Saiwucu,他們都是身手矯捷、不留神就瞬間不見人影的小矮人。小矮人擄走懷孕的鄒族婦女以前鄒族跟一種會吃人的小矮人住得很近,鄒族人稱之為Mefu...
-
頭目與大魚的感恩傳說
June 04, 2021
夏季的清晨,天還沒亮,4點鐘的臺東太麻里鄉拉勞蘭青年會所就聚集了部落裡所有的青年、少年,他們早早起床著裝,排好隊伍,唱起排灣古調,並且點燃了小米梗,敲打著鐵器,青年會長拿著七里香葉子揮揮眾人的屁股,每個人輪流過火去除穢氣,接著小跑步繞行各戶,向族人報訊,告知小米收穫祭即將舉辦。一行人很快就來到頭目家...
-
從聖山的高度看見自己
June 04, 2021
傳說,鄒族「手杖」(hipo)刻上「Z」型圖紋,在蛇的眼裡就成為可殺死牠們的長矛。鄒族人在野外活動時,拿著這手杖就可以將蛇類嚇跑,除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也可避免對蛇類造成無謂的傷害!以前,大部分的手杖會以pasx(箭竹)或hipo(芒草稈)製成。眼見天氣日益炎熱,老師們臨時決定教鄒族孩子用芒草桿製作蛇...
-
原住民族的絕佳補品—樹豆
June 03, 2021
學名是Cajanuscajan(L.)Millsp.的樹豆,是熱帶及亞熱帶常見的作物。在臺灣,許多原住民族部落也有著關於樹豆的千古傳說,各族都為其取了不同的名字。例如,泰雅族:Syungutu、賽夏族:Senget、排灣族:puuku、卑南族:buaw、賽德克族:sunguc、噶瑪蘭族:da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