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李尋歡:甩開標籤找回自信

透過鏡頭,正向思考面對人生

2021/07/12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圖片提供/李尋歡
LINE分享 FB分享

熱愛藝術和表演的李尋歡,曾經創辦過劇團,發表許多精彩的劇場作品。現在的他,是一名專業影像工作者,從事影像製作、導演及視覺美術設計等工作。

李尋歡的母親是魯凱族人、父親是排灣族人,他笑說自己是原住民混血兒。他的父母親在求學時期就各自離開家鄉,之後定居在屏東市,因此,李尋歡是在漢人的生活圈出生、長大。「寒暑假回到部落的時候,晚上大家都會坐在家門口唱歌說笑,雖然聽不懂舅舅和阿姨唱的族語歌,卻非常享受當下和樂融融的氛圍。」李尋歡非常懷念小時候,媽媽帶著他和姊姊回到霧台鄉部落的快樂時光。「後來,我到臺北工作和生活,距離部落愈來愈遠。」李尋歡說,年紀漸長之後,覺得無法在部落成長、學習部落文化和族語,是非常遺憾的事。

李尋歡(Lavakaw)

族 別:母魯凱族、父排灣族
出生地:屏東市
經 歷:2017總統府音樂會主視覺
長年與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聯盟、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北藝術節)等藝文團隊、機構合作,參與廣告影像製作、導演,及視覺美術設計等工作。



勇敢面對失敗 轉換跑道重新出發

在成長的過程中,李尋歡發現原住民族經常被貼上標籤。念小學時,有一次警察到家中進行戶口普查,他發現戶口名簿特別註明「山地同胞」4個字;在學校的時候,也常聽到廣播:「山地同胞學生請到教務處集合。」李尋歡漸漸地明白,與生俱來的身分無從選擇,也無法阻止別人在自己的身上貼標籤。

於是,他把標籤想像成一張面具,不讓標籤影響自己,反而更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用實力獲得大家肯定。有一天,卸下面具的時候,就會讓每一個人都刮目相看。

李尋歡認真地過生活,努力追求夢想。但是在追夢的過程中,也曾經遭遇挫折。喜歡藝術和表演的他,在藝術這一條路上自我摸索、一路上跌跌撞撞。20幾歲的時候,他創立一個劇團,不僅擔任編導、也參與演出。經營劇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尋歡沉溺於創作,卻不懂得如何經營劇團,最終只能結束劇團。這一次的挫敗,讓李尋歡重新反思與學習,後來,他進入另一家劇團擔任藝術行政工作,重新學習過往欠缺的部分。

李尋歡透過鏡頭,關心許多社會議題以及美麗的角落,更喜歡與孩子們分享一切。


把挫折變成助力 保持樂觀向前走

從事藝術行政期間,李尋歡發現劇團需要透過影片行銷和宣傳,對影像工作很有興趣的他,決定轉換跑道。離開劇場之後,他全心投入影像創作工作,因為非本科系出身,所以他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相關專業,一點一滴累積自身的影像實力。

「現在,我把對劇團的喜愛和創作的慾望,全部轉移到影像工作上。」李尋歡回想當時遭遇的挫折和痛苦,如今反而覺得是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李尋歡很喜歡從事影像創作工作,但是工作難免會有不順利的時候。「原住民族天性樂觀、開朗。」每一次遭遇挫折的時候,他都會告訴自己,不要辜負了原住民族與生俱來的優良性格,因此他總能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各種挑戰。

心靈Q & A

問:我對藝術方面很有興趣,不知道要如何才能進入這個領域?
李:原住民族的血液裡彷彿天生流著藝術因子,我認識的原住民族朋友幾乎都擁有創作特質。想要進入藝術領域,除了血液裡與生俱來的天分之外,還必須讓骨骼強健。因此在興趣之餘,必須不斷地增強實力。就像我並非影像相關科系畢業,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學習,累積自己的專業能力。

問: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常常遭受到挫折,要如何才能找到堅持的動力呢?
李:試著重新檢視自己,當初選擇走上這一條路的初衷為何?這個夢想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現在有沒有更強大的能力可以突破困境?最初的熱情是否還存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正是認真看待自己的最好時刻,如果熱情還在,就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

問:請和原住民青少年分享一句鼓勵的話?
李:不要介意別人在你身上貼的標籤,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總有一天,所有人會對你刮目相看。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3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