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山的高度看見自己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
2021/06/04
- 文字 / 撰文|蔡舒湉 圖片提供|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
達邦國小是臺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小學,2020年正式成立鄒族民族實驗學校。希望透過各種學習鄒族先民智慧的創意課程,讓孩子逐步在理解與認同中維繫傳統價值。
傳說,鄒族「手杖」(hipo)刻上「Z」型圖紋,在蛇的眼裡就成為可殺死牠們的長矛。鄒族人在野外活動時,拿著這手杖就可以將蛇類嚇跑,除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也可避免對蛇類造成無謂的傷害!
以前,大部分的手杖會以pasx(箭竹)或hipo(芒草稈)製成。眼見天氣日益炎熱,老師們臨時決定教鄒族孩子用芒草桿製作蛇杖。小小年紀就練習拿刀削竹刮木,這對都會家庭實在難以想像,但實驗教育負責人何柏緯說:「不能因為害怕受傷就拒絕接觸,要從小開始訓練,在傳承傳統文化同時也融入現代文明。」
在文化課程中,孩子們總是認真地學習祖先流傳的智慧。
滾動式教學 深度田調鄒族耆老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的前身,是民國前7年由日本政府在阿里山設立的蕃童教育所,鄒族兩大社達邦、特富野都在學區內。超過一世紀以來,全臺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小學都是配合國家政策(例如開山撫番)建制,直到2020年推動實驗教育才有機會落實真正的多元。
實驗教育課程依照鄒族的歲時祭儀與年段做設計,劃分成「鄒部落」、「鄒信仰」、「小鄒農」、「biavovei(上山走走)」四大面向,每週共12堂文化課,各單元結束後會安排成果發表,一路建立學習檔案。
籌備課程過程是一條遍地荒草的荊棘路,何柏緯表示,由於城鄉差異,鄒語缺乏精準的詞彙描述現代社會;氏族制度下,各部落也發展出不同的傳統;再加上語言隔閡,更令口耳相傳的文化難以查證。「我們出動全校老師外出做田野調查,鄒族人內向又謙虛,樂意分享,但沒有信心自己的說法一定正確。真的要多花時間跟各領域耆老聊天,獲得信任才能聽得到更多。」經過團隊共同討論與多方參照,老師們再從親身經歷統整出通則,進而研發出課程,過程中需不斷調整內容,採取滾動式教學。
「biavovei(上山走走)」課程著眼於學習鄒族人傳統的生存技能。
想像中創作 認識部落與信仰
實驗課程注重互動與激發創作潛能,例如「鄒部落」的目標是教育部落家族間的關係,課程安排訪問頭目,讓學生練習鄒語家族稱謂及名字,並透過圖卡配對訓練團隊合作;母親節時除了畫卡片,也會請學生輪流上臺分享繪本故事,訓練口說表達能力;此外還設計胸前背重物遊戲,讓孩子體會懷孕的辛苦。
訓練體能的「我是小獵人」則融合體育活動與獵人傳統,著重於比拚速度與敏銳度。鄒文學則透過《洪水神話》以及《達邦傳奇》兩個故事,用聽、說、寫、畫、玩、做、演等方式呈現,而親手製作「棒偶劇」的表演道具,也讓大夥兒不亦樂乎。
你知道晚上不能跟著黃嘴角鴞叫、繡眼畫眉是鄒族的占卜鳥嗎?「鄒信仰」傳授鄒族鬼神與巫師文化,課程會帶著孩子拜訪巫師,了解成為巫師的過程、認識法器和祭典儀式;利用圖卡說故事的「紙芝居」,則引導畫出心目中最可怕的hicu(鬼、神),再練習用鄒語編撰故事、訓練說書人技巧。何柏緯說:「實驗教育會帶入現代科學,以及宗教信仰、塔羅牌、星座或風水命理等『擬科學』,我們想告訴小朋友,信仰可以是一個人的心靈依靠。」
「鄒信仰」傳授鄒族鬼神與巫師文化,課程帶著孩子拜訪巫師,了解成為巫師的過程、認識法器和祭典儀式。
上山下田 學習傳統生存技能
鄒族是仰賴農業的族群,「小鄒農」課程目標是教育孩子認識與種植小米、地瓜、玉米、咖啡、茶、月桃等農特產。例如:竹子主題介紹6種常見竹子,孩子從鋸竹開始學自製竹筒飯、採收與煮筍、保存食物;而工藝面則有竹編織、桂竹趕鳥器etaktakx、竹製風笛(eovuvu)和其他童玩,透過親手實作教育惜食、驗證竹子和鄒族生活密不可分。至於倡導愛護自然,亦能透過教唱耳熟能詳的童謠〈eyayongo(抓螃蟹)〉帶入生態保育概念。
鄒族人不直接說「狩獵」,而是說「biavovei(上山走走)」,認為獵物乃是天神賜予,應尊敬問神能否帶回路上遇到的動物。本面向著眼於學習鄒族人傳統的生存技能,中年級的小小勇士課程,老師會安排一整天的時間到野外上課,教導如何利用竹子架水道、生火野炊、搭蓋獵寮;五年級的勇士營時間拉長到3至4天,在深山野嶺中訓練意志力;六年級則是攀登鄒族的聖山─玉山,除了有行前訓練,每個小朋友也必須有家長陪同參與。曾有孩子婉拒媽媽協助揹行囊,也有心臟病的孩子不放棄登山,這樣的親子攻頂活動,別具生命意義。
「小鄒農」課程目標是教育孩子認識與種植小米、地瓜、玉米、咖啡、茶、月桃等農特產。
認同身分 融入現代的生命教育
何柏緯約6年前在達邦國小擔任替代役,原以為這是他「一輩子不會再去」的地方,沒想到被當地小孩吸引,立志為偏鄉奉獻更多心力。他強調,實驗教育課的目標並非把孩子帶回過去,而是在了解傳統禮俗過程中,融入現代化生命教育,實現真正的多元。被對調的課程也勢必要能互補或對應,才不致與市區小孩有學習落差。
推動鄒族文化實驗教育2年多來,達邦國小提升孩子們的自我認同,也為家長與社區凝聚強大向心力,豐富的文字及影音紀錄更讓所有人感動不已。教學團隊希望未來能持續推動實驗教育,何柏緯說:「感謝沒有放棄向前邁進的孩子們,也感謝家長鼎力支持。好好傳承給未來的孩子,不讓鄒文化消失,這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