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捕魚好幫手 邵族四手網

日月潭上優閒捕魚賞風光

2020/06/11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日月潭伊達邵部落沿岸,停泊著一艘艘撐起魚網的四手網竹筏,這是過去邵族經常使用的捕魚工具,輕輕鬆鬆即可收穫滿船,也成了日月潭上最特殊的風景。

沿著日月潭伊達邵部落往纜車站岸邊漫步,可以看見許多高掛著四手網的竹筏,大部分的魚網都收了起來,僅有少數幾艘仍舊張開著。

這些漁船在過去日月潭魚群豐沛的年代,是邵族人家捕魚的主力工具。

大手網魚輕鬆還可務農

四手網顧名思義,就是用4支竹竿、如同大手般,從4個角落撐起一張大魚網。把它架在竹筏前端放進水裡,魚群便從攤平的網子邊緣游進網中,當魚網被拉起,4支竹竿就會撐起魚網的4個角落,魚就游不出來了

竹筏的另一端通常有間小屋,過去多用木頭、竹子和茅草搭建,用來放置捕魚工具或作為漁夫休息的地方,現在屋頂則多用塑料或鐵皮鋪設。

竹筏是用二十多根大竹筒編製而成,魚網寬達丈餘,張網的4支長竿單支多有5公尺長,提網的長竿則有10公尺長。四手網的收與放,端靠固定於竹筏前方的大木頭做為支點,漁夫只要在筏上拉動網繩即可放網與收網,收網後,就能直接在大網中撈取漁獲。

四手網因為魚網面積大,可捕獲的魚蝦多,不像魚筌或蝦籠因為體積小只能捕獲少量。此外,四手網還有個好處,就是漁夫只需要把魚網放至潭裡,隔段時間回來收網即可,不需遠離岸邊,是種可兼顧農務的捕魚方式

魚筌


先人智慧豐收不忘永續

今年四十餘歲的袁百興表示,小時候住家後面就是日月潭,家裡也有一艘高掛四手網的小漁船,他的父親常在傍晚將魚網放入水中,點上一支竹蒿火把,利用趨光性吸引魚群過來,第二天一早再去收網,往往漁獲豐收

當時常見的魚類有奇力魚、白鰻、曲腰魚、鯉魚、草魚,還有大頭鰱、鯽魚、鯰魚、臺灣馬口魚與羅漢魚等溪流型魚類。尤其每年5、6月奇力魚繁殖期間,靠近岸邊40、50公尺的湖面上,就能看見一整片群聚的奇力魚翻著白肚正在產卵,亮晃晃的在日月潭面閃動著非常壯觀,此時下網隨便一撈都能漁獲滿滿。

奇力魚


「然而每逢農曆7月,小魚的成長時期,邵族人就會停止捕魚,因為要讓魚兒長大;到了冬天魚群躲在水底過冬,我們也很少在天寒地凍時捕魚,這是邵族人讓日月潭生態永續的寶貴智慧。」袁光河補充。

榮景不再外來勢力破壞

除了四手網這種優閒的捕魚方式,邵族人也會駕著獨木舟到潭中放魚網,或潛入水中用魚叉捕捉大頭鰱。

如果想捉白鰻魚,就要將長竹筒中間的節打穿,和魚筌、蝦籠一樣放在岸邊草叢中,白鰻魚就會躲進去;若想知道裡頭有沒有白鰻魚,只要用雙手封住洞口,手心有被啄的感覺,那就是有白鰻了,這時,將長竹筒提上來把白鰻倒入容器裡,就能加菜了。值得一提的,就是邵族人和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群一樣,也懂得利用溪流的地形與水流的方向用魚藤毒魚。

不過,日月潭豐收的榮景近二十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1993年明潭發電廠抽蓄機組完工後,漁獲量快速減少,因為機組每天上抽下沖的過程嚴重影響魚類棲地,加上宗教團體的放生活動興盛,經常將會吃潭中小型魚類及魚苗的外來物種拿到這裡野放,導致奇力魚、白鰻、曲腰魚等常見魚類數量銳減。

不只如此,大量的旅客搭船遊潭,快速行駛的船舶所劃出的巨浪侵蝕水岸,同樣對魚族棲地造成巨大影響。

復育保育重現原始生機

正因為日月潭的生態改變、漁獲量變少,所以現在靠捕魚維生的邵族人寥寥可數,四手網也漸漸派不上用場。

在義勇街上賣炸奇力魚小吃,人稱「三哥」的黃武雄,每天傍晚遊船停駛後會到日月潭中放置魚網,翌日清晨5、6點趕在遊船開航前收網,有時網裡網到的奇力魚數量,還不夠當天下午做生意。

閒置多年,許多漁家的四手網竹筏早已破舊不堪,僅剩少數幾艘偶而還會下網撈魚。袁百興說,希望宗教團體不要再拿危害日月潭水域生態的外來物種到這裡放生,應該協助日月潭復育奇力魚等在地魚種,還原這裡應有的豐沛生機。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64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