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本色,日月潭紅茶

旅食隨想

2018/12/20

LINE分享 FB分享

十月末,再次受邀擔任「日月潭紅茶評鑑賽」評審。今年因氣候異常、霪雨不斷,產量與茶況俱不佳,產季也落後往年不少,導致比賽時間硬生生延遲月餘,方才收齊足夠參賽作品。然天候條件雖艱困,整體淘汰率偏高,但從台茶十八號紅玉、台茶二十一號紅韻、台灣山茶以至大葉種紅茶各組,依然頻見精彩作品,很是歡喜。

而第二度擔任評審,對我而言,同樣連日數百茶樣密集品試下,不但收穫依舊滿載,省思與啟發也更深沉深刻:去年初初加入,出乎觀摩見習心情,興味盎然是評判觀點與角度、審美標準與方法的如何確立;今年,則更進一步確切體會,如這般以產地為出發的賽事,對產區與品種特色的守護和奠定,所能發揮的絕高影響力和深遠意義。

所以益發理解主審,長年致力台灣紅茶研究、輔導與推廣,也是我十數年來於紅茶領域裡的益友良師的茶改場魚池分場長黃正宗,於比賽場上所展現的堅持──評審過程中,與品質的出類拔萃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是,是否同時持守、表現了產地與品種之正宗本色。因此,即使全無任何製程上的疏忽失誤或未臻完美,即使再怎麼香醇美味,但若出現非為應有當有之香與味與韻,便立即劃歸出局之列。

這其中,特別是非出乎傳統紅茶製法,而是援引烏龍茶法所衍生的特質,如於萎凋時進行攪拌(或稱浪菁),使茶散發出熱帶水果般的氣息;或經團揉使茶葉捲曲緊實;或藉由重焙火使之帶有烘焙香……,這些其餘茶區常見的手法,透過一年一度評鑑賽堅守立場的嚴格篩選,在魚池相對少見。

因此,對比其他茶區或因製茶手法的不統一而各吹各調,或偏離傳統製法而與紅茶本色、在地風土漸行漸遠,日月潭紅茶因整體風格的年年越趨整齊劃一,形象風味也越見鮮明;我認為這不僅是此區紅茶所以越能發揚光大、深植人心之因,有朝一日,也終將成為邁出台灣,於世界紅茶版圖上穩占一席之地的不二關鍵。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