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慢食風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以倍速成長的資訊社會談奢華,常常只著重在價錢、品牌與流行。然而,有一種奢華,卻是這個快速的社會越來越難取得的,那就是一個字——「慢」。

生活慢不下來,穿的、用的東西也都是快快的被生產;傳統慢速的好東西都在消失當中成為稀有,甚至連入口的味道都是。


人的口味,被食品工業的量產食品主宰,人能嘗到的味道差異,越來越少;速食化、規格化,和全球化,帶來的不只是物種與風味的滅絕,更嚴重的是,人將會逐漸失去自主的味覺,失去對傳統美味的判別能力。


很幸運的是,世界上已經有一群人,意識到這股危機。以義大利人佩屈尼〈Carlo Petrini〉領軍,於一九八六年開始推動的「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風潮,已經從歐洲開始往全球捲動,「慢食」成為二十一世紀精緻生活家關注的議題。


慢食,並不只是慢慢吃而已,慢食主張的精神是,我們吃的東西,應該是以更緩和的步調去培植、去烹煮,和食用。佩屈尼表示,慢吞吞並非慢食的目標,慢的真義是指你必須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掌握自己的品味,世界才會更加豐富。


「捍衛優閒的享樂,是對抗瘋狂快速生活的唯一方法……,餐桌上的慢食是捍衛的起點。」這是慢食運動的宣言,而該組織已經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吸引了將近八萬名會員。而東方的日本也有一個「樹懶俱樂部」,在推動「緩慢就是美」的運動。


訴求吃得好又能拯救地球,慢食組織致力於找出即將消失的手工食物,甚至拯救了義大利一百三十多種瀕臨絕跡的食物,例如一種中世紀美食中很受重視的西那野豬。


全世界各地的食物製造者,也逐漸發現——「小而慢」在現在反而成為利基。手工麵包師傅再度興起;在美國,用古法釀造啤酒的工廠暴增到一千五百家;而從家中菜園、農場直接拿出來販賣的農夫市集,如今變成歐美雅痞最時髦的購物。




慢食又帶動年輕人回到廚房的風潮,讓義大利、法國、紐約各地都興起了一陣下班學烹飪,學習精工慢火的烹調。食物的香氣、跟大家一起學習做菜的歡樂,甚至成為一些上班族在壓力之下的心靈綠洲。


當然,慢食最重要傳達的價值觀,並不限於在餐桌上,而是一種尊重自然的生活。仔細品味、珍惜傳統,領悟食材和物種,感激農民的耕耘,欣賞廚師手藝的態度。


有多種精緻料理,又懂得美食文化的巴黎人,早在前幾年就發展出了「fooding」的飲食哲學,就是food〈食物〉加上feeling〈感情〉,進食時必備的色、香、味,皆要以五官五感去體會,才算真正的享受,也才對得起栽種它、烹煮它的人。


與歐洲遙遙的京都,因有千年古都的歷史浸淫,至今仍循古禮生活的京都人,早已是慢食的老祖宗了。傳統簡樸的食材,與四季時令的滋味,京都人最能體會。


在台灣,美食作家葉怡蘭認為,慢食文化還沒真正萌芽。生機飲食或許是個開始,而這著重天然不加熱的生食法,卻未必能傳達回歸傳統的慢食精神。

「慢食」是一股思潮,也是一種平衡,更是人對自己生活節奏的自主意識。


也許,只是一碗平凡的牛肉麵、一塊豆腐;也許,只是撇開工作煩憂,從容享受一頓與家人在一起的晚餐,屬於慢食的滋味,其實是來自於內心回歸生命原點;當你找到了,那就是屬於你的好味道。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