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醋溜土豆絲》王琄的私房眷村菜

就地取材、母愛為餡的家鄉味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在演員王琄的家裡,有一道鮮為人知的家傳菜,是除夕夜時餐桌上的主角,名為「紹子」。這道菜跟「哨子麵」無關,就只在「江西修水」一帶流傳。從小在桃園大溪眷村「僑愛新村」成長的王琄,父母在年輕時隨軍隊來台,也將這道家鄉味帶了過來。

一口紹子,一個母愛味道

「紹子」的寫法不一,也有人寫成「哨子」或「食肖子」。它是以芋泥和上太白粉、地瓜粉及水揉捏而成的麵糰做為外皮;裡頭的餡料,則是將冬筍、肉末、蔥花以醬油調味炒熟。麵皮包好餡料後,蒸或煮皆宜,但前者外皮會較有光澤,香味也較濃郁。起鍋後其飽滿圓滾的模樣,有點像淺紫色的桃子,大小則介於小籠包與包子之間。

而修水一帶之所以會有這道菜,是因為當地物產「芋頭」,王琄的父親回憶:「在修水,我們家裡自己就種芋頭。」在台灣,芋頭依舊是容易取得的食材,價格也不貴。而眷村生活衣食不豐,「就地取材」是當時家家戶戶的生活哲學。

「揉捏過程中,必須剔除無法揉散的硬塊,麵皮才會柔細滑Q。」王琄的弟弟一邊搓揉麵糰,一邊以專業的口吻敘述。

當「紹子」一端上桌,這一年只吃一次的美味,讓大家興奮不已,王琄直嚷著:「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果然,還沒拍完照,紹子就被迫不及待的王家姊弟吃掉了一半。而當天就像年節般熱鬧,全家人有說有笑還互相「吐槽」。

「紹子」背後,還有個傳說:古時大地一片汪洋,善於治水的大禹來到江西修水附近的幕阜山,開鑿「修江」好引洪水注入東海。地方為表感激,就用山上種植的芋頭當皮料、山珍野味作餡,包成下圓上尖的外形,蒸熟後獻給大禹,大禹讚不絕口。流傳至今,就成為修水招待賓客、逢年過節的代表性食物。如今在王琄家裡,則變成了想念媽媽的往事敲門磚。



王琄還記得,母親過世後的第一個農曆春節,姊妹們努力揣摩紹子做法,但才試圖下水煮熟,不料一個個皮開餡綻,宣告失敗,教人失望。

沒想到,隔年除夕夜,弟弟憑著記憶摸索實驗,成功做出原本只有媽媽會做的「紹子」。那種失而復得的驚喜,讓全家感動的差點當場落淚。

一杯茶香,一段童年紀實

吃完年夜飯後,王媽媽通常還會準備外頭少見的「香料茶」。材料有:條狀蘿蔔乾(切成末)、花生、茶葉、鹽巴,陸續舀入大型透明玻璃杯中,一口氣注入熱開水,蓋上杯蓋,靜待幾分鐘,守歲聊天時的最佳飲品就做好了。

王琄從小就愛呆望著熱水在杯中翻騰的畫面,她的目光隨著花生和茶葉起浮飄盪,那是種單純的快樂。幾十年後,那杯茶水還是能誘出暗藏她心裡的小女孩。

這杯茶,同樣是就地取材的產物。修水盛產茶葉,早在宋朝就以「雙井綠茶」聞名,文學家歐陽修在著作《歸田錄》中,認為此茶堪稱草茶第一。

在修水,喝「香料茶」,原本就是個普遍的茶俗。家中有客人造訪時,主人會先送上一碗菊花涼茶,接著,再奉上一杯加入了芝麻、花生、黃豆、糯米、生薑絲,甚至醬瓜等材料的香料茶,杯中食材配料千變萬化,因人、因地而有不同。

王琄的爺爺在家鄉是個茶商,喝茶在家裡,本來就是自然的事。來到了台灣,王琄的母親利用平時隨手就可取得的材料,花生米、蘿蔔乾加上茶葉這麼一泡,也就泡出了家鄉味。

「以前媽媽只放一點點茶葉,調羹一舀,就連茶葉片兒一起吃掉。」為了回溯記憶中的滋味,王琄試過以不同的茶葉來沖泡,最後「香片」為首選,姊姊們也一致同意,這滋味,是最接近媽媽的味道。

用調羹撈起下沉的花生、蘿蔔乾、茶葉往嘴裡送,或脆或軟的口感,帶著鹹香滋味,對當時經濟條件不佳的眷村孩子而言,有種咀嚼額外零食的滿足。



一碗豆花 一個料理巧思

還有一道「豆花煮湯」,也是媽媽以手邊現有的材料,巧思變出的家常菜。「豆花加上蔥,再淋點兒醬油、麻油就好了,吃鹹的!味道真好!」、「每天下午三點多,就會有江西老表(指江西人)到村子裡賣豆花。」王大姊和王琄兩人像是在唱雙簧般,一搭一唱的,緩緩的拼湊出記憶中的味道。

王媽媽當然也像其他眷村媽媽一樣,隨時都能將剩菜「變裝」。已經回鍋蒸過兩次以上的硬饅頭拿來切片,還有兩種做法可供選擇,一是「炕」:鍋裡不放油,小火乾烘幾分鐘即可;二是「煎」:些許油煎黃兩面,外皮油脆,內層鬆軟,起鍋後,想吃甜口味就撒點蔗糖粒,想吃鹹的就換成鹽巴。

王琄記憶猶新的說,「炕的饅頭乾乾脆脆,好像自製的蘇打餅乾!煎的饅頭軟硬兼具,外加糖或鹽巴卡滋卡滋的顆粒感,好吃極了!」

還有媽媽拿手的乾式紅燒肉,雖然好吃,難免有吃不完的時候。熱過的紅燒肉沒啥湯汁,但三層肉裡的肥肉已慢慢被逼成亮晃晃、香噴噴的油聚集鍋底,這時,媽媽會上菜市場買些三角形的豆腐乾,倒進鍋裡與肉和油攪和,再悶半晌,新搭檔的豆乾紅燒肉重新包裝上桌,若再下碗麵,乾拌鍋底肉油,甭說受歡迎的程度有多高了。

其他,包餃子多出的麵皮切成麵條啦!年節盤子裡殘餘的香腸臘肉,回鍋炒上蒜苗變成名菜啦!要不然拿來炒剩飯變成臘味炒飯也挺好。這種充分利用食物剩餘價值的例子還真不少。

為完整重現母親的味道,王琄在受訪前一天,就著手準備「紹子」的材料,她擔心在大溪臨時買不到芋頭,還特地從台北背了六顆大芋頭回家。並對大姊、二姊、三姊、弟弟發出求援訊號,召集大家受訪當天回到眷村老家來幫忙。

王琄曾經以「再見,忠貞二村」獲金鐘獎最佳戲劇女主角,演出時態度一向從容,當天我們卻讀到她為了重現媽媽味道,而顯出新手般七上八下的心情,她擔心端出的東西不夠好,會砸了媽媽的招牌。



她還清楚的記得,過去母親規定,一定要等餐桌上的菜餚備齊了,大家才能動筷。但姊弟們總是等不及的「動手」偷捏幾口菜,等到要開飯時,桌上的菜就只剩一半了。而今,母親在廚房裡做菜的身影已經不再,所幸食物能夠重現記憶的味道,一道失而復得的「紹子」,讓媽媽的故事能夠繼續延伸,成為下一代的記憶。

*王琄教你做醋溜土豆絲
材料:
土豆(即馬鈴薯、洋芋)、醋、醬油、油

做法:
1 土豆去皮,切小片再切成絲。
2 土豆絲沖涼水,去除切絲時產生的澱粉,避免扒鍋(沾鍋,王琄家鄉話說法)。
3 先用油熱鍋,放入土豆絲和醋翻炒,醋會讓土豆絲口感爽脆,炒至呈現淺金黃色後,加醬油調味,即可起鍋。(文‧李俊賢)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