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鹹麻糬的特色在於它的外皮軟Q、有彈性,有別於一般的「硬Q」皮。大元使用濁水溪的純圓糯米,一種產自西螺、老闆不願透露的品種,質感軟綿、方便塑形,卻又保有彈性與Q度。(攝影:呂恩賜)
鹹麻糬的特色在於它的外皮軟Q、有彈性,有別於一般的「硬Q」皮。大元使用濁水溪的純圓糯米,一種產自西螺、老闆不願透露的品種,質感軟綿、方便塑形,卻又保有彈性與Q度。(攝影:呂恩賜)

彰化大元餅行鹹麻糬:總鋪師與餅師傅合作出擊,一甲子不變的好味道

2008/07/19

  • 文字 / 陳愷鑫
LINE分享 FB分享

麻糬有鹹的?我在辦公室為這次的特產專題辦試吃時,第一次聽聞這種口味的人,多半會皺著眉頭,直覺的想婉謝不吃。但吃過的人,十個有十個都讚:「好吃!」

白皙軟嫩的麻糬皮咬下去,吃得到拌炒過的瘦肉、竹筍、紅蘿蔔的香氣,鹹味的內餡伴著鬆軟但有Q度的糯米外皮,意外對味,不會太甜也不會太鹹,兩口能解決的分量,餡與皮的口感搭配得恰到好處。我竟不知不覺吃了三顆。

事實上,彰化大元餅行的鹹麻糬在中部地區已經出名40多年。這個巧妙的搭配,來自總鋪師與餅師傅的合作出擊。

大元餅行創辦人許秋木早年在鹿港振味珍阿振師(鄭振山)旗下學做傳統糕餅,民國50年左右,他開始推著攤子賣自行製作的糕點。51年時,當時的省主席黃杰宴客,請鹿港在地名廚兼總鋪師「炎興師」辦桌,炎興師找阿振師來做半席(編按:負責宴席上的包子、點心),許秋木也一起來幫忙。

為了讓甜點多點變化,炎興師做好鹹的內餡,請阿振師和許秋木以甜麻糬的糯米皮包覆,做成鹹麻糬。沒想到,這甜甜鹹鹹的味道,竟在宴席上大受歡迎。

民國5、60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辦桌風氣盛行,除了婚喪喜慶外,地方上各庄頭廟會每年在神明生日時,會由廟裡角頭輪流宴請地方鄉親,許秋木當時就專門為辦桌的總舖師做「半席」。許秋林推出甜、鹹麻糬交替變化,結果鹹口味漸漸勝過甜味,到後來,大約有七成場合都以鹹麻糬做為「甜點」。至今提到「鹹麻糬」,絕大多數中部人都會附和說:「對對對,辦桌的時候會吃到。」

民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角頭辦桌的風氣漸消,但鹹麻糬受歡迎的程度不減,大元便就地在自家開店面,做慕名上門的散客生意。有不少彰化客人,甚至在七夕情人節,或是冬至,也有在嫁娶時,以鹹麻糬來替代湯圓。

民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鹹麻糬受歡迎的程度不減,不少彰化客人,甚至在七夕情人節,或是冬至,也有在嫁娶時,以鹹麻糬來替代湯圓。(攝影:呂恩賜)

民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鹹麻糬受歡迎的程度不減,不少彰化客人,甚至在七夕情人節,或是冬至,也有在嫁娶時,以鹹麻糬來替代湯圓。(攝影:呂恩賜)

鹹麻糬的特色在於它的外皮軟Q、有彈性,有別於一般的「硬Q」皮。因為大元使用濁水溪的純圓糯米,一種產自西螺、老闆不願透露的品種,不似尖糯米硬Q的口感,而是軟綿綿、方便塑形,卻又保有彈性與Q度。做麻糬皮時先得將糯米磨漿、加水,攪拌至有黏性,蒸熟後加入等比例的糖,再攪拌約15分鐘至「翻金」(有光澤),做出來的麻糬皮,雖軟,卻有「ㄉㄨㄢ ㄉㄨㄢ」的彈性,甚至可拉長至2、30公分。

至於內餡,許家則做了改良,將早期的肥肉換成豬後腿肉(瘦肉),也不再用醬油炒,一來為了降低鹹度,二來為了顏色不要太黑。

大元不使用肉鋪賣的現成絞肉,而是買回整隻的後腿肉,以自家的絞肉機絞成「三分」的大小(比一般絞肉大),可以吃到整顆肉粒的大小,太大不好包餡,太小則少了肉味,再以竹筍丁的脆搭配紅蘿蔔做配色,陪襯肉香。

大元鹹麻糬個頭不大,裝在「很土」的桃紅色分格禮盒裡,看起來並不起眼。我記得小時候,因為住台中的外婆愛吃,媽媽都會特地坐計程車到彰化市買,沒有華麗的外表,內藏平實的美味,就像媽媽做的家常菜,永遠都是遊子最懷念的味道。

彰化大元餅行的鹹麻糬在中部地區已經出名40多年,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卻內藏平實的美味。(攝影:呂恩賜)

彰化大元餅行的鹹麻糬在中部地區已經出名40多年,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卻內藏平實的美味。(攝影:呂恩賜)

〈大元餅行鹹麻糬〉

電話:04-7225998
地址:彰化市民生路129巷四號
官網:https://www.da-yuan.com.tw/
特色:甜軟麻糬皮,包覆瘦肉、竹筍、蘿蔔炒過的鹹內餡,絕美搭配
店齡:民國50年創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