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一座鐘表博物館一段大戰滄桑史

2015/08/18

  • 文字 / Laura Lan
LINE分享 FB分享

十八世紀因為西歐工匠的戰爭落難而移居瑞士山區,形成瑞士製表如此舉世聞名的濫觴。然而在十九世紀時,當瑞士製表大鳴大放之際,在德國最東邊與捷克交界處,全世界最古老且位於德國薩克斯區中心的城市之一:德勒斯登(Dresden),卻悄悄的發生另一段鮮為人知製表歷史。

德勒斯登的東南郊山區裡有個四面環山的小鎮:格拉蘇蒂(Glashutte),這個連你在地圖上都難尋,就算到了東德當地,察看火車時刻表都非常費勁的地點,曾經在十九世紀發展出至今玩家們都讚不絕口的飛行陀飛輪(見小辭典)裝置。陀飛輪是瑞士製表大師寶璣(Abraham Louis Breguet)的發明,而如今廣為瑞士製表品牌設計之用的飛行陀飛輪裝置,則來自於一九二七年格拉蘇蒂的製表大師Alfred Helwig。

格拉蘇蒂是個人口僅幾千人的城鎮,但既產鐵又有山區水源發電。十五世紀中,在冶煉鐵礦之餘,開始有人更專注於更細小的機械零件,一七七八年,三位來自德勒斯登極富遠見的製表大師(Ferdinand Adolph Lange、Adolf Schneider、Moritz Grossmann),將製表的知識與技能帶到了格拉蘇蒂,其中的Ferdinand Adolph Lange後來建立了工業化的製表流程,對於零件合金改良有著極大的貢獻,而Moritz Grossmann更在一八七八年在此地創立了德國第一間製表學校,前面所提及發明飛行陀飛輪的製表大師Alfred Helwig,便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格拉蘇蒂從座鐘開始,然後懷表接著是腕表,機械零件越做越小,終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製表之鎮。

如果德國曾經有這樣精彩的製表歷史,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比較津津樂道瑞士鐘表?原因是,戰爭改變了且中斷了格拉蘇蒂的製表發展。二次大戰時,瑞士成為戰爭中的中立國,但是東德身為宣戰國之一,格拉蘇蒂這個小鎮,開始轉向製造軍表、協助軍方的製鐵工程,戰後更被迫將小鎮中一直獨立經營的各大表廠全都充公營運。這些歷史,在二○○八年才剛開幕的德國格拉蘇蒂鐘表博物館,都可以看到。

博物館的館藏中,毫不避諱的將歷史的傷痛暴露出來。牆面掛著電視螢幕,由經歷戰爭的格拉蘇蒂老居民們,訴說當年的歷史,陳列架中毫不保留關於希特勒的新聞報導。

這個占地約三百坪的博物館,仔細的展示著德國每一個時期的鐘表作品,參觀者還可以利用電子螢幕觸控仔細觀看機械機芯的解說;也可以翻閱掛在牆上寫實翻印自一九六○年代的東德報紙;可以穿過滿是芭蕾舞者舞蹈投影畫面的古柱群;接著從透明窗戶觀看製表師實際製表的展示窗,從整面掛滿了腕表作品的透明牆,去了解曾經在這個小鎮裡,一個你一輩子可能都沒聽過的一個小地方,怎麼樣創造了自己的歷史與工藝。

當然,格拉蘇蒂的鐘表工業從戰後復甦後,已經透過獨立或集團經營形式發展出幾個傑出的現代製表品牌,而這個博物館更是Swatch集團與旗下品牌之一格拉蘇蒂原創品牌Glashutte Original共同花費四年之餘,整修重建蒐羅而成的德國鐘表博物館。在這小小博物館中,除了包括所有在德國最著名的製表大師,也涵蓋所有格拉蘇蒂當地眾多品牌,像是對世人做一個德國製表歷史的總結,與現代德國製表的展示與展望。

小辭典

(文)Laura Lan

飛行陀飛輪

陀飛輪,是將機械機芯內最重要的擒縱結構以一個框架獨立框起,並與機芯輪系連結,以框架自轉的方式,減少地心引力對擒縱結構產生的走時誤差影響。

而飛行陀飛輪將一般傳統陀飛輪既有的固定支架移開,因為陀飛輪每秒都會移動,因此其穩定性為工藝上很大的挑戰,也因為少了這個橫跨的固定支架,陀飛輪的美感完全展現在觀者面前。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