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未來料理找幸福感

9個義國最強主廚美食論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美式餐車、泰國小吃、尼泊爾珍饈,再加上每日當場現地採收的農場沙拉、遊客參與製作的豆腐和餃子……,這次在米蘭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展題主角不是世博歷史上有名的留聲機那種曠世發明,而是世界各國人民每天相處的,日常食物。圍繞著「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主題,除了場內五十四個國家館帶來自己的飲食文化之外,地主國義大利也邀請他們最強的九位主廚做為「主廚大使」,各選出一項有啟發性的食材,設計一道菜,來闡述他們對滋養地球、永續生命的主張。

東方哲學變世界料理靈感 美食總是令人愉快。以前去世博現場,採訪劃新時代的發明、觀念發表,瞥見旁邊有異國特色的餐車,心裡都很不爭氣的開心起來,盤算著什麼時候可以去排隊。這次滿山滿谷都是食物,整個場內當然非常歡樂。但若要說到對未來的啟示,九位主廚安安靜靜所發表的主張,可能不像現場氣氛般熱鬧,卻更有深長意義。 過去世博的氣氛,總是爭奇鬥妍。然而,這九位,幾乎全是米其林星級餐廳的主廚、幾乎都是新派料理先鋒,曾拿豬鼻子、向日葵花莖烹調過,這次卻沒有發表什麼令人眼珠掉出來的奇異食材、夢幻手法。意外的,談的都是平凡、真實、溫暖的料理,把焦點帶回土地。

我想,這就是滋養地球最平實的一條路了。 從九道菜、九項主張裡面,我們發現四個方向令人有收穫。大多不是什麼新鮮事。卻像是真理一樣無可動搖。第一項就是,用愛種植出來的好作物(義大利人最喜歡談愛,像媽媽一樣的愛),就會是好食物。其次,腳踏實地的烹調食物吧,談到愛護地球的話,炫技就放到一邊去。以上這兩點,我們其實已經很了解了。不過,這次有許多主廚談到第三點:能細細分辨風土滋味的差別,會令人感到幸福,也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鋪張浪費。最後,儘管他們大力的鼓吹、讚美義大利當地的食材,但東方的哲學、東方的飲食做法,卻是他們的寶、他們的靈感。這一點也相當有趣。

愛食材能做出有愛的菜 米蘭當地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Cesare Battisti的燉飯很有名。他說,沒什麼,別人用一般種植九十天的米來做,我用的是懷有愛的農夫,足足種植一百七十天才採收下來的米。吸水度、香氣、濃厚的滋味,很簡單就做出來了。一百七十天並不是個噱頭,而是農夫和土地好好的相處,不剝削、不速成的一種態度。 他這一番「有愛的食材能做出有愛的菜」的論點,和另一位主廚大使Davide Oldani不謀而合。Davide Oldani是登上哈佛商學院個案的名廚。他說,番紅花是他為這次米蘭世博主題挑選出來的食材,因為滋味強烈獨特的它,相當難採取,代表著農夫的智慧與愛。 沒錯,「愛」這個字被講得稍微有點浮濫,然而,當農夫提高智慧、衷心的對待作物與土地,只要一小撮的番紅花,就可以讓一整個餐廳中午的客人,都享受得到它濃郁、甘、豔而解憂的滋味,整體價值是最高的。享受食物的人快樂,農夫快樂,土地也快樂。 兩位主廚都沒提到廚藝與烹調技法。因為談到滋養地球,那不是未來的方向。 

樸實烹調勝過炫技廚藝 尤有甚者,提出未來應該要腳踏實地烹調的,是Carlo Cracco與Enrico Bartolini兩位主廚。前者是「地獄廚房」義大利版的靈魂人物,後者是義大利最年輕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 由這兩位來提這樣的主張,很驚奇。因為翻開Carlo Cracco的菜單,他是可以將雞蛋黃,糖漬成紅色珠寶般美又新奇的創作家;豬鼻子和向日葵花莖,就是這位常用的(他會說這是米蘭傳統的菜色,他只是把它做得現代一點)。

二十九歲就為餐廳拿到米其林星星的Enrico Bartolini,不遑多讓的創造出許多現代感的超美料理。 但Carlo Cracco為米蘭世博的示範,挑了蛋,而且老老實實的用蔬果烘托出一顆宛如巢裡的蛋。Enrico Bartolini做的是:茄子,包括茄子形體、色澤,都「很茄子」。

沒有解構、沒有分子。Enrico Bartolini之所以挑茄子是因為連他家人都不喜歡吃,他卻覺得這樣的色澤與略帶辛辣的肉質,除了特別,也同時包含了上帝創造它與眾不同的營養。他費盡心思烹調了數種不同手法,不過烤、炸、切片,都不如耐心燉煮它,保留它的色澤,軟化它,使它好吃。其實不需要炫技。和他概念相投的Carlo Cracco淡淡的說:「創造力和耐心,勝過液態氮(編按:分子料理中知名的手法,能將液態食材轉為低溫固體)。」點出了一項他們正在努力的未來方向。 

辨別小滋味嘗到大幸福 事實上,這次米蘭世博中,最多主廚提到的觀念是:仔細分辨微小的滋味差異,會帶來幸福,甚至,省下浪費。例如,曾經為Gucci Café設計甜點而帶來轟動的義大利名廚,也是世博主廚大使Ernst Knam,他可以變化出上百種巧克力的口味。但他說:同一種巧克力(他說,還有葡萄),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嘗起來竟然也會不同。

上午略甜,下午微苦。如果品嘗得出這種細微差別,人們其實不用費盡能源、耗盡科技,去開發或研製新奇口味。 無獨有偶,北義名廚Ugo Alciati為米蘭世博貢獻的一道菜,只是超級簡單的雞蛋麵。然而他說,他加入了皮埃蒙特的(Piedmontese)乳牛,在八百到一千五百公尺高的夏季牧場中生產的奶。因為牠們吃當地的草、花,產生一種獨特的滋味,很特別。只要細細分辨,並珍惜這樣的滋味,不需要絞盡腦汁的去想要做什麼才能與別人不同。 老是給人一種喜歡搞怪感覺的主廚Moreno Cedroni(拍照的時候,會用蛤殼夾自己鼻子做出小丑表情那樣……),也呼應說,最簡單的橄欖油,就有辛辣、嬌弱(Delicate)、強壯的各種風味,足以讓同一種食譜中的菜餚,變幻出不同風采。 最後,學太極拳已經十年的主廚大使Pietro Leemann,再度提出關心各種蔬果,而非肉類的主張。

回顧一下,所有主廚大使所提出想要關心的食材,多是蔬、果、植物。這是件顯而易見的事。在其中,Pietro Leemann當然是世界第一位以素食奪得米其林星等的餐廳主廚,但他在意的,不是素還是不素,而是蔬果可以發揮的美味,過去都被低估了。 他的發現令我們感到溫暖。他說,你們台灣,還有日本、印度,過去烹調蔬果的智慧和哲學,太棒了啊。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在亞洲取經,回到義大利驚豔了許多米其林探員。他為米蘭世博示範了蕎麥麵皮做成的湯,我們不但不驚訝,反而感到一陣熟悉。其實,世界飲食趨勢,醞釀在我們熟悉的文化裡面。 米蘭世博場外抗議不斷。或許,大會陳義過高,把拯救饑荒的責任攬在這種嘉年華會式的活動上,顯得無意義。但是這九位主廚大使誠懇提出的示範,確實有領頭作用。或者說,我們很希望這些方向,未來成為主流,絕對會對地球有幫助。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