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粗胖麵體、濃白豬骨湯色……台北人記憶中的通化街胡記米粉湯

2025/05/06

LINE分享 FB分享

100篇故事、100道料理,
不是食記更不是美食資訊,
而是100篇關於歐陽靖的靈魂章節。

喜歡好吃的東西,總會嚐到不好的滋味。
生命也是,跌跌撞撞過來的才是勇士。
我希望能傳達自我療癒的方式,以五感作為契機,每個人都可以一再重生!

  • 向自己的過去舉杯致敬,乾杯!

我要以敘事者的身分與過去的人生滋味說聲謝謝,然後道別。

我永遠無法成為「美食家」,我是一個極不理性的食客,我永遠能藉著一道菜、一碗湯,回憶起喜怒哀樂。即使料理並不美味,但味覺帶來的五感刺激卻是開啟我記憶庫的鑰匙,任何酸甜苦辣鹹鮮都能使我回想起事件當下的情緒——而回憶是自我療癒流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味覺與記憶曾經帶給我痛處,但也滋養了我。你唯有重新經歷過去客觀的五感,才能跳脫框架、換位思考,然後找到情緒糾結的出口。

這100道料理是我的生命故事,請細細品嚐。

書名:歐陽靖‧味覺與記憶:敬我生命中的100種味道
繪者:陳宛昀
出版社:時報出版

《歐陽靖‧味覺與記憶:敬我生命中的100種味道》(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歐陽靖‧味覺與記憶:敬我生命中的100種味道》(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歐陽靖‧味覺與記憶:敬我生命中的100種味道》,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通化街
胡記米粉湯

我自從兒時搬來信義區之後常造訪的小吃,我其實是在這裡認識並愛上豬內臟黑白切這種美味,肝連、豬皮、小腸這三樣我必點,然後再配上與大骨湯一起燉煮過的油豆腐。 

「這是米粉湯?」龐克頭朋友的面容滿是疑惑。

「是啊!是米粉湯啊。」我根本不知道他在疑惑些什麼?

朋友回頭凝望攤位上大大的招牌,寫著「專營豬內臟・米粉湯」,然後他居然又問了一遍:「這真的是米粉湯嗎?不是米苔目?」

「是米粉湯啊!」

此時老闆一邊端上兩碗米粉湯給隔壁客人,一邊喊著:「米粉湯,燒喔!吃完可以加湯!」

朋友還是滿頭問號地說:「這是米粉湯?」

天啊!我真的不知道他在搞什麼,台中人沒吃過米粉湯嗎?

當年我十幾歲,台中樂團的朋友也是第一次自己來台北玩,我盡地主之誼帶他去通化街夜市吃小吃,沒想到他竟然吃得一臉錯愕。

臨江街夜市裡的胡記米粉湯,是許多台北人記憶中的美味小吃。(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臨江街夜市裡的胡記米粉湯,是許多台北人記憶中的美味小吃。(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

臨江街夜市裡的胡記米粉湯,是我自從兒時搬來信義區之後常造訪的小吃,我其實是在這裡認識並愛上豬內臟黑白切這種美味,肝連、豬皮、小腸這三樣我必點,然後再配上與大骨湯一起燉煮過的油豆腐。以路邊攤用餐環境品質來說不算便宜,CP值低,但台北市黃金地段就是這樣,又濕又冷又吵,能飲下一碗濃郁純白的熱湯已經是至高享受。白胡椒粉記得加多一點,米粉吃完了還能續湯。

除了胡記,我也滿常去廖嬌米粉湯,同為配上與內臟一起熬煮的豬骨湯,再撒上胡椒粉、芹菜或香菜。另外長沙街上的古早味米粉湯則不是豬骨湯底,而是像鹹粥那樣的油蔥高湯。

對台北人來說「米粉湯」就該如此,粗粗胖胖的麵體,至於細絲般的新竹米粉,只會出現在「炒米粉」或是「貢丸米粉湯」、「芋頭米粉湯」裡面,這是我直到15歲前都堅信不疑的道理。

 


・・・

下一次輪到我去台中參加龐克音樂祭,換朋友帶我去吃小吃了!熱愛米粉湯的我看到菜單上有當然就點了下去,結果老闆端上來的是一碗切仔麵清湯的細米粉淋上肉燥……

「這是『米粉湯』?」換我這樣問了。

「這才是米粉湯!你們台北那種是米苔目啦!」台中朋友說得有點生氣。

好,原來在青春期給予我精神爆擊的不只有龐克搖滾樂,還有台灣的飲食文化差異。

台灣明明這麼小,但北中南都不一樣,後來我才知道粗米粉只流行於埔里以北,中南部則是細米粉跟口感較Q的米苔目,米苔目的製程材料與粗米粉不同,常有人搞錯,但從小吃粗米粉湯的台北人卻能分得很清楚。至於為何台南小卷米粉湯使用的卻是和北部相同的粗米粉?這也是個謎。有趣的是,我發覺許多台南人認為小卷米粉湯的那種粗米粉是台南特有,所以到底是北傳南還是南傳北?又為何跳過南北中間所有的縣市了?

20幾年過去,現在全台灣都能吃到豬雜白湯的那種粗米粉湯了,但大都會標示為「台北口味」。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還有滷肉飯、肉燥飯、控肉飯的名稱之爭,以及肉圓的中南之戰。

對我來說,龐克頭朋友的疑惑神情,永遠是跟粗米粉湯的味覺記憶連結在一起。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