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耆、花旗參都入菜成「漢方西餐」,烏骨雞變法菜、乾濕分離人參雞法國人都敢吃
2021/06/10
- 文字 / 章凱閎
古老中藥材,近日悄悄登上了美食焦點。
從去年,米其林二星餐廳RAW秋季菜單開先例以「漢方」為題,主廚江振誠首度把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概念,運用其料理哲學之中。
例如其中一道「蜜酥煎」,取材百年中藥行的配方,以杏仁、蜂蜜、牛酥煎製而成,加上一點黃酒,有清喉潤肺的效用;他如法炮製,但佐以一球噶瑪蘭威士忌冰淇淋,取代傳統上以暖酒服用的吃法,交織出台灣人似曾相識的味覺體驗。
概念一出,掀起國內漢方西餐、藥材入菜的風潮。漢方滋味不再僅限藥燉排骨、人參雞湯等傳統做法。
中藥材近期躍上餐桌,有兩項關鍵因素,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帶動食療熱潮,能夠滋補強身的養生食材,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二方面,越來越多在地餐廳,專研料理中的台灣魂,尋找屬於這塊土地的獨有風味——中藥材,即是兩大飲食趨勢的交集。
alive這次到訪兩間以法式手法使用中藥材入菜的餐廳及私廚,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驚喜。
草藥束提味,喝中式上湯也能很時尚
去年六月開幕的時尚中餐廳Chinois。主廚翁士峻擅長以法菜技法復刻八大菜系料理,例如招牌水煮美國特級牛排,詮釋經典川菜水煮牛,以宮保辣椒及蔥油熬煮醬汁,上桌時將紅油澆淋上紐約克牛排,保留麻辣鮮香的川菜元素。
今年春季,Chinois與中醫診所意一堂合作,推出「妙手回春」限定饗宴,實驗60多種中草藥,結合時令食材,完成11道料理,大受好評,部分料理也將在夏季菜單重現。
走進翁士峻的廚房,可見食材架上的藥材盒罐已占滿兩座層板,如珍珠粉、川芎、砂仁、桃仁、珊瑚草等,全是料理中派上用場的素材。但他坦言,過去一看到中藥,就會浮現恐懼的記憶。

翁士峻,時尚中餐廳Chinois主廚。曾任台北萬豪酒店的INGE'S Bar&Grill餐廳主廚,現以精緻法菜技法,賦予中華料理當代風情。(攝影:郭涵羚)
他回憶,小時候,只要天氣變冷或生了病,家中長輩就會前往中藥行抓藥,一大包藥材打磨成粉後,加水放進電鍋,熬出一大碗黑褐色的煲湯。
「整個屋子瞬間就瀰漫著那股藥膏味。」兒時的他,總呆坐在餐桌與那一碗煲湯乾瞪眼,鼓起勇氣屏住呼吸再一口氣飲下。只是最可怕的是,「隔天電鍋蒸出來的飯,也是一樣的味道。」
西學東漸後,中醫式微,中藥行隨之沒落,「多數人對中藥的印象,停留在很苦、不好吃的味道。」 但日後專研烹飪後,他才觀察到,不少中草藥,在東方被視為藥材,在西方卻是入菜香料,例如薄荷、羅勒、丁香、肉豆蔻等。
其實,傳統中醫理論即主張「藥食同源」,但翁士峻說,就當代料理觀點來看,做藥用,意在療效;入菜用,則在於賦予料理層次及性格,「就像耶誕烤火雞一定要加迷迭香,」中草藥的風味也有飲食文化的意義。
他端出一道「烏骨雞清湯」,以中式上湯為原型,把烏骨雞老母雞、炙烤過的豬大骨、蔬菜熬煮為高湯,點綴蔬菜、紹興酒及一顆半熟鵪鶉蛋。一旁附有一束中草藥,捆著新鮮的雞角刺、當歸葉、土牛膝、印度羅勒、白鶴靈芝等。

洛神、烏梅、山楂、黃耆等熬煮成酸甜佐醬,顛覆藥材苦澀印象,為煎羊里肌料理畫龍點睛。(攝影:郭涵羚)
有如喝肉桂紅酒的方式,持藥草束在湯裡攪拌,草本清香釋放於高溫熱湯之中,再依個人喜愛的濃度及風味,控制浸泡時間,「就像有些人在湯裡加香菜、撒蔥花來提味。」
意一堂診所也指出,黃帝內經將味覺分為五味:酸、辛、苦、鹹、甘。每一種草藥對應不同味覺分類,也有不同功能,例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藥材味覺屬性,也可做為調製醬汁的元素。翁士峻舉例,一些法式醬汁的基底,由甘、酸、苦味組成,「苦味的作用是提香,例如檸檬皮的效果。」
意一堂自製的中藥包「山淬」,由洛神、烏梅、山楂、黃耆和桑葚熬煮而成。洛神、烏梅的酸,山楂的甘,以及黃耆的苦,用來燉滷羊肩肉,撐起羊肉的鮮美,襯以山蘇、龍鬚、過貓等蔬菜,相得益彰。
一旁佐以高溫油煎的半熟羊里肌,抹上濃縮後的山淬滷汁及水八角油,酸甜一道熱前菜,可品嘗羊肉的兩種口感及風味。
「吃中藥,卻不會感覺是在吃藥。」翁士峻說,不同藥材的風味獨樹一格,用以搭配食材,可呈現截然不同的口感及性格,也是拓展台灣味的助攻手。
豆腐乳、參粉做佐醬,人參雞連法國人都敢吃
接著,我們來到位於大稻埕老宅街區採預約制法式私廚──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一進門,料理人李淑瑜立刻遞上一杯沁涼的香料白酒,以紅棗、丁香、桂皮、八角、肉豆蔻等熬煮,加入當季的鳳梨、哈密瓜、六月桃,冰鎮兩天後,消暑又甜蜜。
「加了藥材,是因為它讓食物更美味。」李淑瑜以紅棗為例,獨特且溫潤的甜味,可取代甜味劑,且也有妝點料理之效。

李淑瑜,預約制法式私廚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的料理人。曾旅居法國10年,現於大稻埕開設餐廳,以在地食材及迪化街藥材創作料理。(攝影:陳宗怡)
在她家今年獲《綠色餐飲指南》綠色餐廳獎項。李淑瑜曾旅居法國10年,回台後,投入推廣無毒農作、產地到餐桌等工作,起初在有機市集賣麵包,後來做出口碑而開餐廳,去年底起以大稻埕街區中草藥做法式家常料理。
這天,她以花旗參片與參粉創作。醃漬後的雞腿排煎熟,以豆腐乳、美乃滋及參粉做為佐醬,搭配當季的紅甜椒,及蔥段食用;清澈的雞高湯則加入參片熬煮,即為「乾濕分離的人參雞」。

煎雞腿排抹上豆腐乳、美乃滋及參粉拌成的醬汁,搭配一碗參片雞湯,李淑瑜稱這道為「乾濕分離的人參雞湯」。(攝影者:陳宗怡)

這道紙包魚採南法燉菜做法,以餘甘子取代橄欖,最後加入枸杞,一嘗中西合璧的滋味。(攝影:陳宗怡)
李淑瑜解釋,中餐廳常見的人參雞湯,往往雞肉燉得乾柴難嚥,且參味厚重,不見得人人能接受。但當香煎雞肉,與參粉豆腐乳醬佐用,苦甘滋味反而襯托肉質鮮美,「就算是法國人,也願意吃它。」
沒想到,一道人參雞的食材,經過拆解、重組,兼顧了料理的原味及文化意義,也構築全新的飲食體驗。
「當藥材做為食材,它不是主角,卻是缺一不可的配角。」西餐這次遇上漢方,也譜出台灣味的新命題。

用中藥配方,也能煮出美味的香料白酒。(攝影:陳宗怡)
〈香料白酒食譜〉
【食材】
白酒 1支(750ml)
二號砂糖 100g
香料:紅棗、桂皮、八角、肉豆蔻、丁香、橙片
季節水果:哈密瓜、鳳梨、六月桃
【步驟】
❶香料敲碎,加入白酒,中小火煮20分鐘
❷關火,放入二砂至融化
❸加入季節水果,再以中小火煮20分鐘
❹放涼後,置於冰箱1至2天後飲用
〈Chinois〉
時髦又復古的當代中餐廳,法餐主廚翁士峻以法菜技法詮釋中華料理,用刀叉吃中菜,營造大膽又前衛的料理體驗。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52巷15號

時髦又復古的當代中餐廳Chinois,法餐主廚翁士峻以法菜技法詮釋中華料理。(攝影:郭涵羚)
〈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
預約制法式私廚。旅法10年的料理人李淑瑜,以時令菜及大稻埕藥材、乾貨,創作法式家常菜。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7-2號

預約制法式私廚 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以時令菜及大稻埕藥材、乾貨,創作法式家常菜。(攝影:陳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