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玩部落做黃藤沙拉、學編織,透過採集向大自然取素材,最後變成屬於地方的顏色

2022/06/23

LINE分享 FB分享

在部落的日子,講求效率、速成的現代社會準則並不管用。全新的生活邏輯是,貼近土地,灌注時間與勞動。他們心甘情願,用時間釀一瓶酒、編織一件苧麻衣。

搭著復興部落總幹事張慧芬的農用摩托車,穿過小山坡,通往部落梯田。很難想像,眼前梯田其實休耕超過三十年,連水源都曾被截斷,如今卻充滿生氣。二○一七年,部落決議重新復耕土地,種植稻米、蘿蔔與甜菊等作物,成立部落長輩共食基金。

我們拿著鐮刀,有樣學樣鋤草,出沒幾分力就汗流浹背,部落長者卻甘之如飴,因為吃下肚的糧食,都是勤快勞動的獎賞。「你們確定要採黃藤嗎?」張慧芬問了好多遍。當然要!但當看見纏繞在林木高處的黃藤,像一條打結的長線,才發現她的問話用意,這絕非容易的事。

採集之旅

在復興部落復耕梯田,和族人一起農作。

藝術家許家維因創作來到部落,也跟著採黃藤,學到重要一課。要仔細梳理這條纏繞的黃藤,找到它的末梢,抱持尊敬態度採集。「一般人或許認為,直接從中砍下不是更容易嗎?」他解釋,「一旦砍斷,剩下的部分也無法存活。既然要用,就要讓材料發揮完整價值,一丁點都不能浪費。」

一路上發現的月桃,葉鞘可編織做為背包背帶,花苞含水分可解渴,根莖當生薑的替代品,用途多元。帶路的村民林廣生將月桃心折成多段,「小時候我們喜歡扮家家酒,當耳環、鼻環或項鍊。」他說。

採集完成的黃藤去皮取嫩心,切段煮熟,加上洛神花與秋海棠,放涼後做成沙拉。洛神花的甜、秋海棠的酸與黃藤心的微苦,交織成復興部落採集旅行的記憶之味。

我們繼續來到鄰近貓公部落,在當地稱之「工藝一條街」上,苧麻、輪傘草、藤編草蓆、釀酒、傳統服飾、彈弓等工作坊,就設在家戶門前。向部落長輩學習,將從大自然取得的素材,發揮最大價值,變成日常用品或藝術品。

創作之樂

貓公部落彈弓隊身手了得,旅客加入試玩。

輪傘草除葉留莖,經過分類,長則做草蓆,短則做背袋。編織看似簡單,但靠長輩的手藝讓輪傘草紮緊。長輩花三至五天完成一張單人床草蓆,我們花一小時體驗做杯墊。編織達人林冬花打開家門,從長椅到床鋪全鋪設她編織的輪傘草,「房間不夠時,就上樓頂鋪草蓆,還可以看星光。」她說。

對街的鄰居忙著苧麻編織,雙手不得閒。編織達人吳素英說,家裡有多少男人就有幾件苧麻衣,成家時媽媽送上一件,期許兒子要勤勞的工作。但,完成一件苧麻衣並不容易。從採集、浸泡、去皮取絲、捻線紡紗,到煮線、整經與織布,複雜工序,一件作品至少得要費時半年,富含家人的祝福與心意。

釀酒同等慎重。豐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建安解釋,阿美族人主要由女性製作酒釀,要選在家裡隱密的地方,也具有禁忌,例如月事來時不能釀酒,釀酒前一天也不能行房。如此慎重,在豐收之年,天賜族人飽足之餘的糧食,族人賦予其新的生命。

創作之樂

貓公部落以糯米釀酒,釀酒工坊上方煙燻標記,是柴火蒸米留下的痕跡。

來自新北三重、植人藝所工作室主理人汪思廷在部落駐村約一個月,對於植物的想像在此全然重建。過去她多半購買現成植物創作,現在跟著部落長輩四處採集,重新尋找與認識植物。

在磯崎部落,七里香、欖仁樹就在家門口,親近可及;在復興部落,族人種植的木藍變成藍泥,可製成繪畫顏料。汪思廷採集約二十七種植物,加熱萃取植物色素,沉澱色素與水分離,取色素泥,以咖啡濾紙過濾,再將色素泥磨成色粉,成為一瓶瓶水彩、油畫與壓克力顏料原型。

除了創作之外,她舉辦工作坊,讓部落婦女參與。許久沒碰畫筆,阿姨嚷著不會畫,最後卻用檳榔壓克力顏料,畫出許多檳榔樹。原來九芎、洋蔥皮、薯榔、月桃與構樹顏料,也能變成畫布上的風景。

「土質、氣候與海風,都影響植物成色,就像磯崎與港口部落種植的月桃,顏色卻不盡相同,」汪思廷說,「這些採集,最後變成屬於地方的顏色。」做為大地部落客,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