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都能生存—印尼巴塔克族
人才輩出的南島語族
2022/05/27
- 文字 / 蔡舒湉
語言學與考古學證實,巴塔克人(Batak)祖先是2,500年前的南島語系民族,所用語言和臺灣原住民族語言在數字、稱謂或月亮等詞語,除了相似外,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同的。
「嗚喂/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船兒呀隨風蕩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這首流行曲是鄧麗君、凌峰唱紅的《船歌》,悠緩優美的旋律源自印尼巴塔克族民歌〈Sing Sing So〉,那是漁夫泛舟時的搖櫓聲,流露思念之情。
生命力強韌的南島民族
如同所有熱帶海洋民族,巴塔克人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們觀察壁虎在地上、牆上和屋頂無所不在,因此愛用壁虎圖騰,象徵「到哪都能生存」的強韌意志。所居住的傳統家屋「Rumah Bolon」為船形長屋,擁有前低後高的屋脊,藉此勉勵後代青出於藍勝於藍;而配色以紅、白、黑為主,分別象徵生命、天堂與死亡,在寓所充分擴展生命概念的廣度。
前低後高的屋脊是巴塔克族傳統家屋「Rumah Bolon」的最大特點,呈現一船型。
巴塔克人口約800多萬,主要棲居印尼蘇門答臘北部多巴湖周圍,使用玻里尼西亞語族、蘇門答臘語群巴塔克語,與臺灣原住民同樣為南島語系,原有本民族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巴塔克語是方言的統稱,民系包括:托巴族、曼代林族、卡羅族、昂科拉族、帕克帕克族(又稱作代里)、西馬隆貢族、阿拉斯族、可魯特族和新葛吉爾族等等,各有方言與習俗。
重倫理教育的父系社會
巴塔克人屬父系氏族社會,家譜嚴謹記錄父系傳承,相當重視婚姻;社會劃分階級地位,以創建村子的家族與給妻者家族的地位較高。主要信仰基督教,亦有少數伊斯蘭教,傳統信仰為萬物有靈論。宰殺水牛祭祀時會跳傳統舞蹈Mangalahat Horbo,而居住在山裡的卡羅族祭祖時會將逝者的屍骨挖出,經刷洗後再重新埋葬,是延續數百年的神聖古老儀式。
巴塔克料理以花椒為主要香料,豬肉與血液是常用的食材。工藝特別擅長雕刻、紡織、製陶和冶煉,尤其以建築藝術和木刻最發達。巴塔克俗諺有云:「財富就和Sigalegale木偶一樣,都是一時的。」意指有錢人如果沒有後代,死後的靈魂便無人照顧。因而,他們特別重視教育,培養出許多傑出的教師、工程師、醫生與律師,人才輩出。
巴塔克族人擅長紡織工藝,除此之外也會雕刻和製陶等等。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