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可大可小縮放自如的towkan

太魯閣族獵人背包

2020/08/31

  • 文字 / 林瑞珠 
  • 整理 / 採訪協助/明利部落─朝秋開
LINE分享 FB分享

過去原住民族上山打獵之前,都會做一些靈巧的工具以方便攜帶,例如太魯閣族的男人就擅長編織網袋,這種小巧的獵人背包towkan,可以背150公斤的獵物,幾隻山豬都沒問題,非常神奇。

泛泰雅族人不論男女都是編織高手,女人會織出彩虹般的布匹,男人則擅長出外工作需要的用品,例如男用及女用藤籃、竹篩等,最特別的是用苧麻揉線編成的獵人背包「towkan」,小小一個,竟然可以裝上好幾隻獵物,即便重達五、六百斤也可容納,而且這個獵人網袋可大可小,伸縮自如。只是隨著工業化,機器大量生產的東西唾手可得,過去曾經是每個泛泰雅族男人都會編織的網袋,現在卻少有人嫻熟這項奇妙的技藝了。

小小網袋大大妙用

網袋不大,袋面織成大約50公分的正方型,再用弓織兩條背帶,分別綁在一邊,四個角落都有綁線,每條背帶的兩端都要留至少一公尺的綁線,在背獵物的時候,可依體積調整網袋的容量。在網袋中放入所要攜帶的東西,網袋朝對角對折,就可背負上身了。

苧麻揉線編織而成

過去泰雅族的村莊都被苧麻圍繞,長到一米多之後,可以取苧麻莖部來抽絲,經過剝麻、刮麻、績麻、紡線、軠線、煮線、染色、理經等一連串處理過程後,才能將苧麻的纖維製成線,由於婦女也需要苧麻揉線織布,所以種植苧麻的工作多由家中婦女負責。

傳統網袋是用苧麻編織而成,需要粗細不同的麻線,首先要揉出四條至少110公分、像筷子般粗細的粗線,在麻線中間兩兩穿過,並用細線一環一環綁緊,接著就可以開始編織了。編的時候,每一個網孔都用削扁的竹筷控制出一樣的大小,每一個網孔都要跟上一環的網孔相互連結並打結綁緊。如此環環相扣,即使網袋用久了,其中一個孔線斷裂,因為每一個洞孔都有綁緊,就不會全盤鬆脫,是非常聰明的編織法。

用苧麻揉出粗線,編織時,每個網孔與上一環的網孔打結綁緊,環環相扣的編織法讓網袋更堅固。


首先要學會捲線球

住在花蓮明利部落的耆老朝秋開(族名Taki)是目前少見的網袋編織達人,他說,以前做網袋都用苧麻,旁邊放一個竹製的固定架,將正在編織的網袋一端固定在架上,在編織前要先把麻線捲在木頭雕鑿的梭子上,捲線球也有特殊的操作方式,才能捲出一個不會脫線的線球。這個工作通常在晚上進行,一個網袋所需的線球大約一個晚上就可以捲好,捲好的苧麻線球就堆積起來備用。

獵物鮮血讓網袋堅韌耐用

要讓網帶堅固耐用,是有方法的。Taki長老有祖先傳下來的小撇步,他說,當獵物的鮮血沾染了網袋的麻線之後,麻線就會變得堅韌耐用,現在他改用棉線編織,也有這種效果,但他發現如果是用尼龍繩來編織,即使沾了獵物的鮮血,碰到水就化開了,無法達到保固的效果。

此外,網帶沾上獵物的鮮血還有藥效,Taki說,過去沒有現代醫療,在山上碰到漆樹而皮膚過敏,耆老會先跟漆樹換名字,然後用已沾過獵物鮮血的網袋,過火烘烤溫熱之後,往過敏Kritan的皮膚擦拭拍打,如此不斷反覆,大約半小時就可止癢。

Taki說,他的父親是大加汗部落的賽德克族人,母親是太魯閣族人,兩族同宗,文化語言近似,Taki在這樣的薰陶下,從小就看他的Tama(爸爸)做各式各樣的編織工具,長期耳濡目染,一邊看一邊做,Tama在旁指導,做錯了還會被罵,就這樣,他學會許多傳統技能,16歲時已經可以自己做出適合自己上山打獵用的網袋了。

Taki至今天天都在為傳承努力,從建築業退休近二十年,每天仍編織各種藤藍、竹簍、網袋,他希望有人跟他學習這些技藝,讓這些實用、環保的工具能夠傳承下去。只是,現在年輕人大多沒有耐性學習網袋的編織,需要的人都慕名到花蓮明利部落向他購買,他說,做網帶其實不難,只需要耐心,網袋的運用還可依照自己的需求放大放小,非常實用方便,只要有人願意學習,他都願意傳授這項技藝。

Taki的爸爸會做各種編織工具,他也在旁邊學著做,至今成為少數網袋編織達人,也希望可以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族語關鍵字

Kgi 苧麻

Tcinun 編織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9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