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的個性
2019/10/24
- 文字 / 葉怡蘭
台灣威士忌年度盛會「Whisky Live Taipei」即將屆滿十週年,主辦單位特意邀了我們幾個從首屆一路參與至今的資深飲者齊聚一堂話當年。一路數來,這十年,正也是台灣威士忌緊跟全球風向,從萌芽而後全面席捲的十年:一方面建立起獨樹一幟,以知識、門道講究為核心的風行模式,同時從酒款類型、品飲方式至行銷手法均多樣多元;而在地蒸餾廠、在地選桶以至在地換桶等在地勢力的興盛勃發也不容小覷。
聊得興起,遂也開始檢點,過去到現在,威士忌流風的點滴變化。以我自己來說,分外感受深刻的是,威士忌風味本身的轉變。特別是單一麥芽威士忌,大約從近幾年起漸漸察覺到,百花齊放榮景下,風格風貌卻逐步趨向一致──毫無疑問,勾兌調配技法顯然越臻純熟精準精湛,於是香氣、口感、滋味越來越甜熟飽滿、豐富腴潤,丰姿華美、層次多端……,如是佳作,初飲初嘗之際固然折服驚豔,但款款如此,飲得久了、多了,難免越覺肖似而疲憊。
原因在於,這樣的威士忌,往往相對少了「空間」。偶爾品飲老酒、或是過往出品的早期酒款,總分外有感:或者不那麼緊緻、不那麼高潮迭起劇力萬鈞,卻往往顯得氣定神閒甚至特立獨行,容得長時間緩酌慢味。
細細想來,或者是因為這些酒款,許多都是單一麥芽威士忌尚未全面風起雲湧之際的出品,那時代,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提供調和威士忌做為調配基酒之用;主流品味尚未成形,遂相對從容些,各見風韻姿態;相較下,已然各方角力廝殺成紅海的今日威士忌,野心勃勃非得第一口就拿高分搏青睞,非得積極奮勇揣摩消費者口味(比方近年幾乎已達千篇一律、一片雪莉桶陳威士忌天下便是一例),反而越顯雷同,少驚喜少趣味。
就像自古至今在許多事物上相互共通的道理:一意從眾,難免失卻足能獨樹一幟的特色和個性;過度求「完美」,則容易顯得乏味。期待未來,得能看到更多鬆動、更開闊的改變。
「Whisky Live」是世界性的威士忌展覽活動,由英國《Whisky Magazine》擁有者於2000年一手創立,首年分別在倫敦和東京舉辦。經過長年發展,目前版圖擴及六大洲、數十個城市。「Whisky Live Taipei」始於2009年,自首屆起,從規模到入場人數都領先各國,在全球威士忌圈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