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發展紅綠燈 使用前停看聽
國際守則告訴你
2025/04/08
- 文字 / 葉于甄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AI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改變世界,還能應用在原住民族的文化上,從拯救瀕危語言、文化復振到藝術推廣、環境保護等各方面。但若這項技術,沒有規範、像一匹野馬狂奔時,可能帶來許多我們不樂見的風險和傷害,其中包括侵犯智慧財產權、文化權,產生偏見、文化誤用、文化挪用等問題。因此,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制定規範,確保AI技術為社會、文化帶來進步的同時,不會變成失控的怪獸、電影裡毀滅世界的機器人反噬我們。
AI應用就像交通號誌一樣,有些是綠燈,可以安全使用;有些是黃燈,需要特別注意;還有一些是紅燈,應該受到嚴格監管甚至禁止。但應用那麼多,有沒有一套完整的規範和指引呢?
第一份人工智慧倫理建議書
早在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了《人工智慧倫理問題建議書》(Recommendation on the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全球第一份針對AI使用道德與人權的正式框架,可以把這份建議書想像成AI世界裡的駕駛手冊,希望AI在發展同時也能遵守公平與透明性,讓人在使用AI時避免出現偏見、歧視或是侵犯到個人隱私、智慧財產權等人權問題。除此之外,這份建議書也強調「我們應該理解AI如何做決定,而非只是盲目地遵從AI給的答案是『最好選擇』的迷思裡。」認識並理解AI如何得出決定的結論時,才能讓AI為我們所使用。
除了基本概念外,UNESCO在建議書中也特別強調AI技術應該尊重各文化社群的權利,包括原住民族群的智慧財產權與數據主權。許多原住民語言和文化知識往往被數據公司收集用於AI訓練,而沒有得到當地部落或社群的同意。因此,UNESCO提出AI開發應當徵得原住民族群的同意,並確保這些社群在AI應用過程中擁有話語權,避免AI技術無意中削弱或誤用該族群的文化遺產。
《人工智慧倫理問題建議書》
內容主要聚焦人工智慧為社會所帶來的優勢,並預防相關風險。該書在數位治理、教育、文化、勞工、醫療照護、經濟等多個面向制定以行動導向為主的政策,以解決透明度、責任歸屬和隱私等問題,確保數位轉型且促進人權,並推動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內容包括資料保護、禁止社會評分制度和大規模監控、輔助監管和評估、環境保護等。
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人工智慧法
有了建議書作為基本框架,還有沒有更具強制力的規範呢?當然,歐盟隨後在2021年4月推出全球第一部完整的AI監管法律《人工智慧法》(AI Act)。這部法律裡,將AI分為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以及最低風險的四個等級,並且明確指出哪些AI是必須被視為禁止使用,如社會信用評分系統、大規模生物識別監控等,嚴重侵害人權的類型。
《人工智慧法》對原住民族群也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涉及公共數據、語音識別和數字身分管理的領域。該法規定,任何可能影響少數族群的AI系統都需要進行公平性測試,確保AI產品不會對這些社群產生歧視性的影響。尤其在語音辨識與自動翻譯技術方面,歐盟要求AI開發者確保原住民族語言能夠被AI正確識別,不會因為數據不完整或訓練偏差導致這些語言被忽視。
這些框架、法律規範等,都是保障AI技術不會成為失控的怪獸,讓AI能真的為人類發展帶來效益。

加拿大也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然而因為人數少,聲量較小,所以更需要以國家力量來確保原住民族的聲音及觀點被聽見、理解。
AI的發展需要規範 才能走得更遠
AI如果管理不當,可能對社會造成傷害。例如,AI模型建立之時,若沒有包含足夠的原住民族的正確資訊,AI可能無法準確辨認、理解原住民文化、語言、價值觀等,甚至加劇社會上的歧視、不平等不正義的情形發生。
在監管措施上,以加拿大為例,該國原住民僅占全國人口的5%(臺灣原住民人數占全國人口2.5%)一樣都是少數族群,但加拿大政府確實認知到,因為人數少、聲量小,所以更需要以國家力量來確保原住民族的聲音及觀點被聽見、理解。因此,加拿大政府在推動AI發展時,導入「原住民族對AI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s in AI)政策,確保AI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納入原住民族的知識與世界觀。由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IFAR)主導,設計專門線上課程,並強制要求AI研究人員、學者及政府官員學習原住民族的觀點,當然,也開放讓全國公民參與。此目的在於AI從開發階段就具備文化敏感性,才能使AI技術與原住民族文化都能並存,兩者都能不被忽視。
框架、法律規範是保障AI技術不會成為失控的怪獸,讓AI能真的為人類發展帶來效益。

加拿大原住民對於自身權利也相當重視,因此,政府推動AI發展也開放讓全國公民參與,使AI技術學習原住民族的觀點,與原住民族文化同時並存。
回看臺灣,在發展AI監管政策時,也應納入這樣的做法,例如建立AI模型時,加入原住民族數據,提升AI語言及文化識別上的準確度,並讓原住民族人也能參與AI監管政策制定,讓AI技術服務不單單只限於技術菁英,而是能服務於全臺人民。身為公民一份子的我們,也應該關注AI的發展趨勢,理解這項技術的影響,並參與相關討論,確保AI真正為人類帶來更好的未來,而不是成為新的風險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