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原住民文化很容易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淡化,但運用AI工具可以幫助記錄和傳承原住民語言。
原住民文化很容易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淡化,但運用AI工具可以幫助記錄和傳承原住民語言。

AI重新定義原住民知識 透過人工智慧延續傳統文化

2025/04/01

  • 文字 / 葉于甄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Hey, Siri. 今天天氣如何?」你今天和AI對話了嗎?自從ChatGPT橫空出世,彷彿為AI技術開闢捷徑,從手機語音助理、音樂推薦到無人駕駛,廣泛運用在生活各領域裡。除此之外,AI技術也深入到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與推廣,透過紀錄、學習與分享,讓AI像一座橋樑,連結著過去與未來,將遺失的語言重新帶回生活、讓口述歷史化為數據永久保存,這不僅是一場科技革命,更掀起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簡單來說就是讓電腦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學習,甚至可以做決定。

先談談AI到底是什麼?AI魔法工廠的誕生

你每天會聽的音樂串流平台,AI根據你的習慣並透過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來運作,讓提出的建議或決定能更聰明、更貼近使用者。你以為AI是近期的科技產物嗎?其實,AI的發展比你想像的還要早!

1950年,剛誕生的AI只能做基本計算,到了1980年,開始有機器學習技術,讓AI變得更聰明,能看懂影像、能學習語言;進入2000年,電腦運算能力提升,以及網路的普及,讓AI有了爆炸性的成長,開始帶來自動化的生產、更能提供專業性的建議,甚至改變我們接觸文化的方式。如今,AI仍持續進化,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創新。

原住民文化很容易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淡化,但運用AI工具可以幫助記錄和傳承原住民語言。

原住民文化很容易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淡化,但運用AI工具可以幫助記錄和傳承原住民語言。

AI

全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文翻譯為「人工智慧」。是指模擬人類智慧過程的技術,協助人類學習、推理、問題解決等,過去多應用於自動駕駛、語音辨識等領域。

大AI時代 原住民族文化怎麼辦?

如此新潮的科技產物,與原住民傳統文化間有什麼關係?對於原住民族來說,可以將AI視為文化復振的工具之一,透過AI科技的協助,讓即將消逝的語言、音樂、神話故事等,藉由不同形式進行典藏、再現與復振。

以「語言」為例,語言保留了族群的歷史、傳統、習俗與記憶,也乘載族群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並透過語言讓文化持續留存,在永續發展及人權保護上都相當重要。但根據聯合國統計,平均每個月有兩種語言從這世界上消失,要如何讓這些瀕危的語言能有持續留存的方式呢?在國際上,已有許多團隊開始採用AI技術,讓語言能有被學習、留存,持續使用的機會。

在文化保存、典藏上,AI能發揮它的關鍵作用。我們都知道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等多數以口述為主,但可能會因為時間一長、沒有傳承就會消失的問題。現在透過AI技術中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LP),就能將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轉成文字,並整理成數據資料庫,讓文化知識能長久地保存,像是加拿大的 Indigitization平台,幫助原住民族將舊有的錄音及影像進行數位典藏。

在語言、文化保存上,AI帶來極大的助力外,在藝術上如音樂、舞蹈、工藝等,透過AI演算法的推薦,能觸及更多受眾了解及欣賞。另外,我們也知道許多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與自然息息相關,因此在自然資源管理上,AI也可以提供協助,例如藉由衛星影像分析技術進行森林環境的監控、掌握森林變化,又或是透過AI與原住民族傳統農業知識結合,優化農耕種植方式與技術等,讓AI不僅只在文化面上,也能更實際地運用在生活之中。

但其實,AI不只是冰冷的程式碼。從俄羅斯的Karina Kesserwan研究中發現,原住民知識會影響我們對AI的理解。例如,在因紐特語中的「iktsuarpok」形容期待訪客到來時的不安與期待,這類情感表達若能被AI學習,可以提升AI對人類情緒的理解,以不同角度理解AI。過去,我們將AI視為工具,若結合原住民族的文化價值,或許能改變我們與科技的互動方式,成為更具人性與文化深度的夥伴。

AI真的那麼厲害?沒有問題嗎?

AI看似為原住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機會,但這就像是一把雙面刃,同時也存在一些挑戰與道德問題。科技,本身並沒有好與壞,端看使用者如何應用。因此,當我們在使用AI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科技倫理與科技風險的問題。

由於AI技術需要透過蒐集大量數據及資料才能進行學習,但我們要思考到的是原住民族的數據主權、文化權的問題,是否能公開?使用範圍和界線在哪裡?需要每個部落一起討論,並尊重每個族群的決定。

AI技術是為了協助原住民族,而非為族群帶來文化剝削或傷害。
有許多原住民社群開始透過AI展示過去的文化工藝與歷史故事,並透過互動體驗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有許多原住民社群開始透過AI展示過去的文化工藝與歷史故事,並透過互動體驗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另一個挑戰則是AI技術取得的門檻,並非所有原住民社區都能夠輕易取得AI技術,使用AI技術往往也會伴隨著昂貴的使用費。在數位平權的概念下,是否能讓每個部落都能輕易地、公平地取得AI技術帶來好處,讓各部落不會因技術落差而被邊緣化,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除此之外,「文化敏感」的問題更是AI技術應用上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時要確保學習、認識這些傳統文化、語言時不會有扭曲、誤解傳統知識之處。因此,在建立AI模型時,也應該考量到不同族群、部落的特性,以符合該族群的價值觀。當我們使用AI協助原住民文化時,應建立在尊重、合作的基礎上,才能讓科技真正發揮用處。

追蹤我

※原文出自《HoHaiYan原住民青少年雜誌》No.114期

※想了解更多,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