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傳統臭骨吃法是川燙後直接啃食骨邊肉
傳統臭骨吃法是川燙後直接啃食骨邊肉

泰雅族獨特美味 臭骨

狩獵、鹽巴與醃肉文化

2024/10/17

  • 文字 / 蘇黃詩涵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宜蘭縣南澳部落有著獨特的醃臭骨技術,利用醃肉的原理來醃製豬頭骨,保有著醃肉般的香腐味,也是南澳村族人獨特的家鄉舌尖記憶,現在更有族人利用傳統製作臭骨的技術研發出「臭排骨」美食,讓泰雅傳統醃製技術有著更多元的應用料理方式。

提到泰雅族經典傳統美食,最著名的莫過於利用鹽巴與小米混和發酵後,製成帶有鹹酸味的泰雅醃肉(tmmyan)。泰雅族醃肉文化與傳統狩獵文化習習相關,過去到深山打獵徒步來回要花上好幾天,為了延長肉質保存天數,獵人在深山捕獲獵物時會先將鹽巴抹在肉上進行簡易處理,避免下山因長途跋涉導致變質,而帶回來的山肉,除了分食給部落族人外,在不易取得肉類的年代,將山肉製成醃肉後,除了讓族人可以在平日獲取蛋白質營養外,醃漬後的肉更是各慶典儀式中與祖靈分享的神聖禮物。

狩獵時享用美味醃肉

鹽巴常被做為延長食物保存的原料,早期傳統部落,一趟徒步狩獵行程需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為了延長肉質腐壞的時間,獵人上山打獵時會隨身攜帶鹽巴,並且在深山裡獵取到獵物後,會先用鹽巴抹在肉上進行簡易處理。傳統的狩獵文化及鹽巴的運用,也體現在泰雅族獨特的醃肉文化之中,利用鹽巴跟小米混合後,依季節溫度放置於室溫中約三至十天,使之自然發酵成醃肉,正是族人獨特的保存肉類方式,也是泰雅族代代相傳的部落美食。醃肉同時也是獵人們至深山狩獵時方便攜帶的食物,而日常從事山林與農耕時,族人很容易因出汗而流失鹽分,醃肉是很好補充鹽分的來源。

泰雅經典傳統美食tmmyan,是透過鹽巴與小米發酵作用自然熟成,因此外表留著肉質原色。

泰雅經典傳統美食tmmyan,是透過鹽巴與小米發酵作用自然熟成,因此外表留著肉質原色。

看起來生的熟食

利用新鮮的豬肉所製成的醃肉,外表會留著肉質原色,讓許多人誤以為是生的,其實,醃肉是一種將生肉製成熟食肉品方式,與市面上直接食用的生魚片概念不太一樣。泰雅族的醃肉有著原住民族獨特的智慧,以科學解釋,是利用鹽巴與小米,在室溫之下產生發酵作用、以及蛋白質變性的化學作用,因此,醃肉是透過自然熟成,並非為完全生肉。

泰雅獨特稱呼「口蹄疫」

來到宜蘭縣南澳部落,若聽到族人們口中喚著「口蹄疫、口蹄疫」,可別誤以為是疫情來臨,族人們口中的「口蹄疫」,指得是當地特有的「臭骨」。臭骨在分布桃園、新北等的泰雅部落較少見,當地族人們僅提到兒時聽說過臭骨,到了宜蘭南澳部落,得知此地才傳承了最為完整的醃製技術。

臭骨的製作方式跟醃肉原理一樣,一樣是利用鹽巴與小米進行醃漬,差別在於,醃肉在小米發酵後即可食用;臭骨則是利用鹽巴、小米與骨頭混合後,先讓肉質稍微變質反應而產生腐香味,進行充分煮食後才能食用。傳統臭骨是使用獵得的獸骨進行醃製,而現今族人多以豬頭骨為主,先將新鮮的豬頭骨泡水並去除血水,同時,將小米煮至半熟並放涼,再以大量鹽巴將小米與豬頭骨平均拌勻,完成後直接裝袋,放置一晚後即可料理食用。臭骨的味道如名一般,新鮮的臭骨帶著獨特的腐香味,也是泰雅族人喜好的新鮮滋味。

傳統臭骨是使用獵得的獸骨進行醃製,處理過程需要非常乾淨的水源。

傳統臭骨是使用獵得的獸骨進行醃製,處理過程需要非常乾淨的水源。

以大量鹽巴將小米與豬頭骨平均拌勻,完成後直接裝袋,放置一晚後即可料理食用。

以大量鹽巴將小米與豬頭骨平均拌勻,完成後直接裝袋,放置一晚後即可料理食用。

享受啃咬排骨的滋味

傳統臭骨的料理方式需要兩階段:先川燙、再熬煮。因為臭骨是以大量的鹽巴鹽製而成,鹹度非常高,第一次川燙主要是去除骨內多餘的血水、髒水及鹽份,將臭骨放入鍋內熬煮約10~15分鐘,將水倒掉再進行第二次熬煮,若川燙的時間過久,會導致肉失去原有的香腐味或失去鹽分、肉汁導致無味,因此,也要避免過度川燙。第二次是正式熬煮,先以大火滾煮20~30分鐘後,依個人喜好的肉質軟嫩度悶煮約15~30分鐘不等,待骨肉熟透及變得軟嫩後,便可起鍋享受大口啃骨、吸汁的滋味。傳統的臭骨料理大多為單吃其骨肉,為避免攝取過量的鹽分,煮好的高湯則倒掉,不宜食用。

南澳部落女婿江永業先生分享,熬煮成冬瓜臭排骨湯,在享受啃肉的過程,也同時可以喝到排骨高湯的鮮甜滋味。

南澳部落女婿江永業先生分享,熬煮成冬瓜臭排骨湯,在享受啃肉的過程,也同時可以喝到排骨高湯的鮮甜滋味。

肉多飽滿 美味臭排骨

南澳部落女婿江永業先生多年來跟著岳母彭素貞女士學做泰雅臭骨,在部落開設餐館的他利用自身餐飲專業,將臭骨研發做成「臭排骨」,他提到:「傳統臭骨比較鹹、骨頭比較大根,料理上的應用性侷限較大,以傳統臭骨製作手法進行研發,改用豬排骨來做,不但能夠保有原先的香氣,且肉質量變多、料理的應用性也變得多元。」他更進一步提到,在研發過程中,也曾試過用雞骨頭來製作,但因為雞骨過於細小也較為耗工,採用豬排骨進行研發是最成功的。

加上為了符合現代飲食習慣,他在研發臭排骨時,特地調配過鹽巴比例,讓臭排骨鹹度適中,也保有傳統的泰雅臭骨味,料理時不需額外川燙掉多餘的鹽分,可直接依個人喜好熬煮成各式湯品。他分享自己最推薦的私房料理方式,是以荷葉包裹臭排骨做成鮮蒸排骨,或者是做成冬瓜臭排骨湯,在享受啃肉的過程,同時也可以喝到排骨高湯的鮮甜滋味。以製作臭骨的技術,結合現代人料理與飲食習慣,為傳統醃製技術發展出更多元的創意食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12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深入品味生活,掌握更多美食、旅遊、設計資訊。現在就免費訂閱《alive生活美學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