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東勢 循著米食香作客美麗山城

2023/07/10

  • 文字 / 楊育禎 插畫 / 徐筠婷 圖片提供 / 黃基峰、小玉兒、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擁葉生態農場、仙塘跡農園餐廳、Leona
LINE分享 FB分享

依山傍水的東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客家聚落,人文薈萃的山城之中藏有米食好味、秀麗風景、暖暖人情,並蘊藏悠遠的林業歷史,也創造了高接梨的傳奇。循著米食香出遊東勢,逛市集、吃三角圓、聽客家先民的奮鬥史;再順遊石岡嘗農家菜、買伴手禮,延續味蕾的感動,收穫滿滿。

由於勤勤懇懇的客家人多半生活在山地、丘陵等地,早期開墾生活較為艱苦,物資短缺,為了保存食物,發展出各式醃漬食品,而多油、重鹹的烹調手法,則是因應勞動工作大量流汗,既可促進食慾,亦能補充流失的熱量。「粄」是以稻米為主食的客家人,運用稻米延伸而出的特色米食,易於保存且方便外出攜帶食用,也用來祭拜神明及招待親友,發展出獨特的「粄」文化。

山城年度盛事「東勢新丁粄節」蘊藏豐厚的客家文化底蘊,起源於早期農業社會,希望多子多孫多福氣,當時庄民以「米粄」供品祈求伯公、伯婆庇佑求得子女,並許願會以更多「米粄」還願,漸漸將求得新丁而向神明還願的供品稱為「新丁粄」,部分廟宇成立了「新丁會」,每年元宵舉辦祈福及還願活動,不僅保留傳統原汁原味的鬪粄比賽,也為民眾進行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求子儀式。

傳承至今,客家美食與文化獨樹一格,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讓人看見客家人的硬頸精神。

覓在地好味 聽客家故事

每逢週六、日,「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廣場架起一張張的白色大陽傘,攤商們在底下忙碌著擺設攤位、製作美食,迎接到訪的遊客們。「東好市集」匯聚了在地的特色美食及好物,裹上花生粉的粢粑(麻糬)、添加客家鹹菜的蔥抓餅、飄香四溢的客家肉粽、古早味的水果涼糕、健康養生的檸檬愛玉、台中在地自產自銷的蜂蜜及香菇等等,皆不容錯過。在沁涼的樹蔭下,迎著微風漫步閒逛,有吃有買,還能聆聽現場演唱的客家樂音,愉悅又寫意。

每逢週末,「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廣場就會化身成 匯聚各式在地特色美食與好物的「東好市集」。

步入由東勢車站改建的文物館內,猶如走入時光隧道之中,特地保留的木造候車長椅,牽繫了老一輩人的記憶,等車通勤的日子彷彿在眼前一幕幕上演,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及文化禮俗也透過祖廳、餐桌的陳列,以及特地蒐羅而來的古物等一一呈現在眼前。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內陳列許多客家文化禮俗、生活日常相關的古物。

坐落於第五橫街的「台中客家故事館」,其前身是日治時代的東勢公學校宿舍,以檜木建造的日式雙併建築典雅而美麗,令人彷彿秒飛日本,不出國即可徜徉在濃濃和風的氣息之中。有別於一般的圖文展覽,展覽形式更為生動有趣,藉由動畫、光雕、擴增實境等數位科技,傳遞出客家天、地、人的傳說故事。客家先民們由台灣西岸往山區開墾的路徑、守護土地的鯉魚伯公、客家先賢張達京拓墾傳奇,以及客家長輩張榕生對高接梨產業的貢獻等歷歷在目,而大埔客語互動學習遊戲則讓遊客對客語不再陌生。

美味小點心 一趟全滿足

聽過客家故事、認識客家文化之後,飢腸轆轆了嗎?來到「蘇媽媽三角圓」解解饞吧!三角圓就是俗稱的「水晶餃」,因為捏成三角形狀而得此名。蘇媽媽於九二一地震之後做起小生意,不斷摸索改良,不惜成本選用溫體豬的胛心肉作為內餡,以太白粉漿揉製外皮,包裹餡料後捏出一顆顆彈牙美味的三角圓,無論煮湯或是乾拌皆十分可口。除了三角圓之外,蘇媽媽還特別推薦「鮮蝦大餛飩」及「什錦麵」,每一顆餛飩都包著一隻蝦仁,絕對滿足,而什錦麵更是料多味美,蛤仔、透抽、蝦仁、肉絲等在碗中共譜出鮮味,堪稱銅板美食。

如果還不過癮,走一趟「東勢公有零售市場」吧!市場內的客家米食琳瑯滿目,客家粄圓、肉粽、粄粽、紅粄、蘿蔔粄等應有盡有。每逢芋頭產季,還可以找到極具在地特色的「芋籤粄」,將芋頭刨成長條籤狀,層層堆疊,再運用在來米漿黏合蒸熟,表層鋪上一層蝦皮、撒上青蔥,鹹鹹甜甜,入口滿是芋頭香。本身是東勢客家人,在南屯區開設「圓屋客家米食」的老闆詹益淦表示:「芋籤粄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點心,客家話稱做『蝲䗁粄』,就是形似『ㄌㄚ ˊㄧㄚ ˊ(白額高腳蛛)』的意思。」 趣味的命名令人莞爾,而口中的美味則讓人回味無窮。

蝲䗁粄laˇ kiaˇ b an^

東勢客家人熟悉的點心,又稱芋籤粄、蜘蛛粄,是在來米漿加入芋籤蒸熟做成的米食,搭配酥脆蝦皮以及青蔥,口感富層次,冷熱皆宜。芋頭產季時,走逛市場即垂手可得。

占地遼闊的「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原為「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草木茂密、綠意盎然,由藝術家楊永在創作的大型木雕作品《傳續》巍峨矗立在大門口,刻劃出祖父教導孫子木工技法的情景,訴說著過往的林業歷史。

當時在美援時代背景之下,引入美國一貫化製材生產流程,並首創卡車公路運材、動力鏈鋸伐木,在60 年代曾是東亞地區最大的製材廠,帶動山城的繁榮。一一走訪製材廠、修理工廠、切片倉、鍋爐間、燃料倉、原木梯等,可以認識製材流程。再沿著環池步道走一圈,國內外藝術家運用漂流木創作的雕刻作品點綴步道兩側,引人駐足欣賞,而貯木池的山光水色倒映著藍天白雲,景致如畫,每當夏季荷花綻放,更是清香陣陣,伴隨著蟲鳴鳥叫及悠揚微風,真是愜意無比。

夜宿山林中 享捏陶採果樂

西臨大甲溪,東依雪山山脈,海拔高度400 公尺以上,讓東勢擁有孕育果樹的自然條件。1970 年代,經營果園的張榕生將梨山的新世紀梨之梨穗,嫁接到平地的橫山梨樹上,開啟了高接梨的產業,位於中嵙社區的「梨文化館」是認識高接梨的起點,而滿山遍野的梨樹在盛夏時節結實纍纍,散發出甜美誘人的氣息。

「擁葉生態農場」緊鄰梨文化館,以尊重自然生態的方式培育果樹,春桃、夏梨、秋柿、冬橘,不同季節前來都能品嘗到水果的芳香滋味,感受果樹的生機蓬勃。農場主人葉泰竹是一位陶藝家,也是一位果農,平日悉心培育果樹,遊客造訪時帶領生態導覽及陶藝教學,活動豐富多元。農場環狀步道全長三公里,沿途穿越甜柿園、百年龍眼樹、桂竹林、梨園等,景致多變。客房則以「梨的故事館」命名,北歐風格清新簡約,最棒的是可以坐擁滿窗綠意,夜晚還能賞月觀星,沐浴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入眠,絕對擁有一夜好眠。

到訪擁葉生態農場,能盡情地沐浴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放鬆身心,白天除了可參與採果、 捏陶等活動,每年四、五月的晚上還有機會賞螢。

造訪客家伙房 認識客家文化

在清新的空氣中晨起,再沿著台三線前進石岡區。石岡區在清康熙年間開始有客籍移民入墾,發展至今,客家族群約占人口數的47%。造訪「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可以更深入認識山城的歷史脈絡、客家的宗教禮俗及食衣住行等文化特色。

這座有著外門樓、半月池、公廳、左右橫屋的古韻建築,原本是石岡、東勢一帶規模最大的劉家伙房,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嚴重受損,經過劉家子孫與地方人士的奔走在原地重建,重現優雅風貌。內、外禾埕遼闊大氣,半月池中雁鴨優游,四大展廳內以豐富的圖文,引領遊客一步步走入客家文化之中。屋後還有一棵百年麵包樹,見證劉家子孫們的成長,每年七、八月間麵包樹結實纍纍,吸引遊客前來乘涼賞景,蔚為特色。

走進世外桃源 嘗特色農家菜

藏身於石岡山林之中的「仙塘跡農園餐廳」,在地經營已二十多年,美味口耳相傳,饕客慕名而來。沿著蜿蜒的山路上行,紅磚拱門與滿園綠意映入眼簾,心中不禁驚嘆著:「好一處世外桃源!」進入園區,古樸的木造建築與秀麗山色交織出和諧的美感,小橋、流水、香花,活化了氣氛,可愛的貓咪、鴨鵝等,或出現身畔漫步,或做著日光浴,散發出慵懶閒適的氛圍。

餐廳的招牌菜是「燜鴨」,以麻油慢煸老薑,煸完後再與紅面番鴨一起細火慢燉4.5 小時,讓鴨油與麻油融入鴨肉,上桌後香氣撲鼻,筷子輕輕一夾即可骨肉分離,入口軟嫩且帶著麻油香,令人吮指回味。「桂筍封肉」精選三層肉,先入鍋炸出多餘油脂,再添加獨門醬汁滷至入味,最後與阿里山轎篙筍一起蒸煮,先炸、再滷、後蒸的繁複工序,成就了這道香而不膩的功夫菜。「乾煎豬肝」是每日限量,嚴選當天新鮮的豬肝,以大火將醬汁巴附在豬肝上,厚切口感下飯又過癮。吃飽喝足後信步花園之中,欣賞山林美景,絕對樂而忘憂。

「燜鴨」是仙塘跡農園餐廳的招牌菜。

健康Q彈吐司 超人氣伴手禮

石岡街道上有一家小小的吐司店「石山丘的三十光陰」,嚴選日本北海道的麵粉及台灣在地優質農產品,每天新鮮出爐口感Q彈的各式吐司,是擁有超高人氣的伴手禮。老闆張哲裕是土生土長的石岡人,攜手曾遠赴日本習藝的師傅劉光勝,在小鎮中開起吐司店,讓鄉親們不需遠赴外地,即可買到健康可口的美食。

石山丘的三十光陰嚴選高品質農產品,吐司Q彈健康美味。

「紅寶石起司」完美結合日本小麥麵糰與花蓮「天禾玉紅米」,剖面可看到一顆顆的紅米散布在吐司中,宛若紅寶石般吸引目光,而四種不同風味的起司則創造出豐富口感。「北國雪融」則嚴選北海道十勝乳酪製成內餡,吐司口感綿軟,內餡入口即化,醇厚的乳酪香在唇齒間綻放,療癒人心。此外,因應季節推出的紫薯、芒果、草莓等口味,讓選擇更多樣化。老闆娘邱子碧自信表示:「我們的吐司餡料是我親手做的,芋頭、紅豆都是選用高品質的農產品,絕對無添加物。」踏上歸程之前,別忘了帶上一條健康、美味的吐司,延續味蕾的感動。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