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 跟著陣頭遶境巷大啖在地美食
2023/07/10
- 文字 / 程品璿 攝影 / 陳正國、蘇威銘 插畫 / 徐筠婷 圖片提供 / 吳志學、潔妮食旅生活、謝琮揮、Shutterstock
大溪,是桃園最早發展的地方,老街上的華麗老屋見證了曾經的輝煌,雖然碼頭集散交易的盛況不再,但百年小鎮風情不散。台劇《神之鄉》除了刻劃出在地虔誠的人文信仰,也記錄了街道巷弄美食,包括百年油飯、手工粢粑( 麻糬)、滷味豆干、老宅咖啡等,充滿探索樂趣。
蜿蜒流淌的大漢溪,曾是大溪早年對外交通航道,丘陵山地所產的米、茶及樟腦,經由石板古道搬運至碼頭裝載上船,運往淡水河畔的外商洋行。因大漢溪逐漸淤淺,再加上台北、桃園的縱貫公路完工,陸路運輸取代水運,大溪漸漸沉寂為一般的小鎮。只是木藝、文藝、食藝的光芒無法遮掩聚落風華,迄今,迷人的大溪仍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面貌。與水共生的城鎮,留有眾多文化資產,尤其是老城中心一帶,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展現東西方美學交融的極致優雅,帶動往日的繁華生機。
懷舊老街巡禮 古蹟、古物、古早味
從地理軸線上來看,大溪位在桃園與台北的交通樞紐中央,早年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現今則是「全台十大觀光小城」之首。橫跨大漢溪的大溪橋,串聯了河岸自行車道,也是進入大溪市區的地標之一,纜索線燈美化了璀璨夜景,巴洛克式橋身與街屋景致相互輝映。轉進中央路(上街)、和平路(下街)、中山路(新南街),這三條歷史街屋構成老街區,融合傳統閩南式與西式巴洛克的建築,立面牌樓保留非常完整,各種華麗的浮雕圖案和拱門梁柱引人駐足觀賞,感受昔日濃厚的商業氣氛。
大溪老街融合傳統閩南式與西式巴洛克的建築,散發著歲月靜好的氣息。
獨特的老宅刻印著每戶人家的故事,深且長的街屋格局經過裝潢後,變身空間明亮的特色咖啡廳,深受文青喜愛。隱身福仁宮旁小巷弄的草店尾事務所咖啡廳,站在屋外觀看,老房子別有韻味,實際走進來才發現別有洞天!店家主打使用當地「井水」的手沖單品,每日甜點與鹹派也受到顧客好評,組合出可愛的味道;滿室瀰漫著咖啡香,以及老屋迷人氛圍。樸實懷舊的建築加上復古風格設計,散發歲月靜好的氣息,讓人有瞬間穿越回舊時大溪的感覺,值得收到私藏口袋名單。
巷口的福仁宮,是大溪信仰中心,更是在地人心目中的神聖大廟,主祀開漳聖王,還有客家、潮州與泉州的神明:三官大帝、三山國王、保生大帝等,可看出族群包容的特性。宮廟前的廣場不時可見里民閒話家常的溫馨畫面,孩童經常齊聚套圈圈、打陀螺,人情味濃厚。每年農曆2 月11 日的開漳聖王祝壽活動,「賽神豬」掀起慶典最高潮,由大溪開墾之初的十大姓氏輪流獻神豬,各方信徒隨著隊伍遊街,各種民俗戲曲表演熱鬧非凡。近年傳統習俗逐漸式微,改用麵線、糕餅的「創意神豬」取代,虔誠心意不減。
熱鬧祝壽大典 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
老街上另一座百年宮廟──普濟堂,是大溪赫赫有名的關帝廟,每年農曆6 月24 日的關聖帝君聖誕,已成為全鎮最重要的宗教盛事。普濟堂遶境迄今已有悠久歷史,最早開始,約一天可完成的遶境活動,因陣頭隊伍漸漸增多,如今要花上整整二天時間才能走完。各社頭所組成的遶境隊伍是一大特色,請出的神將高達上百尊;而分散各地的大溪人幾乎都會回鄉參與祝壽大典,上萬名信眾湧入大溪地區,把街道擠得水洩不通,關聖帝君誕辰又被視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登錄為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
普濟堂創立於1902 年,原本是地方士紳江氏家族的私人信仰,再經過分迎香火至街上設立普濟堂並副設鸞堂的階段,後來建廟及走向公眾供奉,慢慢擴張影響力及信仰圈。其遶境儀式與居民自主成立的社頭組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外出工作的大溪人至九份開採金礦,特別請示關聖帝君指點坑位,果然尋得礦脈,把一切順遂歸功於帝君保佑。為感念「點石成金」而集資建神轎參與廟會,顯靈神蹟引起其他行業關注,陸續組成社頭加入遶境行列,出巡活動愈來愈盛大,建立居民對大溪這塊土地的認同。
普濟堂關帝聖君遶境當天,分散各地的大溪人幾乎都會回鄉參與祝壽大典,以及上萬名信眾湧入,被視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
關聖帝君信仰深入民心,許多父母會帶去認作契孫,在農曆6 月6 日、遶境活動前舉辦契孫聯誼參拜大會。靈驗無比的普濟堂,還有祭祀孚佑先祖、九天司命、文昌帝君、延平郡王,為民消災解厄,神威遠播。1979 年,蔣經國蒞臨普濟堂巡視時,看見恭奉的主神非常欣喜,另贈與珍供的關聖帝君青銅神像,特供奉於正殿。普濟堂的地理位置居高臨下,可俯瞰大漢溪的山光水色;進入主建築前的牌樓上,書寫「智水仁山開聖域、晨鐘暮鼓度鯤洋」等字,訴說大溪發展的古往今來。
最潮夏日慶典 全鎮總動員喜迎大禧
俗稱「大拜拜」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千秋暨遶境,全鎮上下齊心總動員,協力籌備聖誕慶典,展現地方信仰熱忱。這場一年一度的夏日盛會,自2007 年舉辦首屆「大溪文藝季」,結合了慶典廟會與七夕情人節,帶來一系列民俗藝文競技、客家歌謠演唱、街頭藝人秀等。2018 年,大溪文藝季更名為「大溪大禧」,以最潮城市祭典為概念,並導入策展思維,讓傳統祝壽儀式多了當代設計元素。活動長達三週,從「前祭」揭開暖壽序幕,一直到誕辰當天,市集、劇場、音樂會等輪番上陣,從早到晚都好玩。
對大溪人至關重要的日子,漫畫作者左萱以細膩的筆觸繪製《神之鄉》,後來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場景取材接地氣、角色刻畫生動活潑,經典對白:「神會指引回家的路!」道出了土地回憶。劇中有八成場景是在桃園大溪拍攝,跟著主角探訪經典拍攝景點,回顧重溫悠久的民俗魅力。和平老街底的石板古道為平緩「之」字型坡道,是當時商家方便搬運貨物而鋪設的路徑,5 至10 公分的階梯高度減輕挑夫負擔。另一條月眉古道也出現在螢幕中,是李騰芳家族通往老街店鋪所開通的捷徑,越過時光廊道,各式美食等著遊人。
轉到新南街上,《神之鄉》的芊月齋餅店在現實中可分為二個部分:拍攝地點是棟百年老屋、販售的月光餅則是大溪人從小吃到大的點心。老屋新妝後的新南12 文創實驗商行,於清末時期建造、格局相似迪化街的老房子。第一進規劃為複合式空間,作為用餐、風格選物、藝文展覽、文創平台等,穿越天井來到獨立書屋,店長每月精心挑選主題書籍。書屋二樓提供民宿服務,歷經百年歲月洗禮的建築,保留老木梁、擺置溫馨寢具,充滿復古與新潮的混搭韻味,生活感十足。
熱劇搭上美食 老饕私藏的口袋名單
大溪人從小吃到大的月光餅,中秋節前後加倍熱賣!早年物資缺乏,居民將地瓜蒸熟、搗泥,再拌入麵粉後烘烤,外型如一輪明月,吃起來皮薄餡Q,曾入選「桃園十大伴手禮」。傳統糕點雖然製作簡單,但講究製程工序,且沒有放防腐劑,建議在二天內的賞味期限吃完。月光餅其實是地瓜餅,當時是用來取代昂貴的廣式月餅,也象徵惜福愛物的儉樸精神,現在更增加了芋頭、抹茶口味。
大溪月光餅
月光餅最初為當地人將地瓜蒸熟、搗成泥後, 再以些許麵粉烘烤而成, 因外型渾圓如一輪明月而得名,不只是零食點心,香甜不膩的好滋味跟生活禮俗、宗教信仰緊密相連,散發滿滿的「地方味」。老街上著名的糕餅店家包括陳媽媽手工月光餅、合珍香餅鋪、世達手工地瓜餅,每一家各有忠實愛好者。
逢年過節,廟宇會請店家用月光餅堆疊成大神龜、大豬公祭拜,小小一片糕餅,承載了濃厚的文化意涵提到大溪美食,怎麼能少了豆花?在地人自豪:「早餐,就是從吃豆花開始。」來到中正路美食一級戰區,先來碗清涼香滑的豆花開胃,老字號賴媽媽豆花已經超過半世紀,從小攤車賣到店面,保持始終如一的好味道。
大溪擁有純淨的好水質,豆花是該地區特色小吃之一,清涼香滑的豆花是夏日逛遊消暑好物!
斜對角的「老阿伯現滷豆干」同樣擁有高人氣,各式各樣的滷味讓人產生選擇障礙,除了黃金蛋、海帶,其他都是豆製品,可直接點選店家推出的招牌綜合套餐。街上的正豐米麩也是必吃清單,販售米麩、爆米香的店家開發創新吃法,加入米麩的霜淇淋另撒上爆米香,路上幾乎人手一支。
大溪豆製品
大溪擁有純淨的好水質,豆干聞名全台,豆花亦是特色小吃之一。街上有許多店家販售休閒豆干食品,例如廖心蘭豆干、黃大目豆干、大房豆干等;熱滷豆干吸飽獨門醬汁,配上特製辣椒更對味。老街商圈的豆花店眾多,是夏日逛遊消暑好物!
沿著老街往市場方向走去,中央路上的金字塔三角湯圓引人垂涎,一開始為了嘗試改變湯圓造型,意外一炮而紅,用餐時間總是大排長龍。另一家「里長嬤碗粿」經營已逾一甲子,販賣品項很簡單:碗粿(水粄)以及貢丸湯,每日堅持古法製作,圓潤飽滿的在來米,磨成米漿後再去蒸炊,完全純米、不加其它粉漿,白嫩嫩的碗粿用舌尖一抿就化開來,雖取名為碗粿,口味更偏向客家水粄,鹹香菜脯、香菇鋪在上方畫龍點睛,簡單樸實的好味道抓住客人的胃。
「里長嬤碗粿」經營已逾一甲子,使用在來米磨成米漿後再去蒸炊,完全純米、不加其它粉漿,堅持古法製作。
體驗米食文化 一起到老宅親手做粿
曾一度歇業,又被老客人喚回的「游記百年油飯」,開業超過160 年,從第一代挑著扁擔沿街叫賣,迄今傳承到第五代,店面翻修更加舒適。使用木桶蒸米,口感軟硬適中,以筒仔米糕的造型端上桌,加點甜辣醬讓米飯香氣更昇華。吃完各種鹹甜滋味,最後到小玲冰果室大啖霸氣冰品,水果剉冰使用當食材,超多料只能用浮誇來形容,吃一口暑氣全消。店內貼了許多車友照片,不少單車騎士把小玲冰果室列為中繼補給站,頂著烈日也要來。
品嘗完老街美食,散步到木藝生態博物館,含括所有的公有館舍共計11 個主題館、4 個子展廳、8個服務設施,以及街區間的32 個民間街角館,可一覽大溪的木藝產業、廟宇建築。大部分的主題館舍都沿著普濟路分布,形成人文歷史廊道,還有職人和藝術師駐村,宛如木藝小學堂!結合策展、餐飲、課程,讓人不只是遊逛,更是一場生活體驗。
桃園是北台灣的糧倉,發展出許多閩客米食文化,隱身於田間的「雙口呂文化廚房」,結合三合院走讀推出做粿(粄)遊程,配合節慶從過年的甜粿(甜粄)、發粿(發粄);拜拜和做壽的紅龜粿(紅粄),到清明節草仔粿(艾粄)、端午節粿粽(粄粽),以及年尾冬至的湯圓(粄圓),帶領遊人認識傳統米食。製作過程中,「米」是重要主角,要經過浸泡、磨漿、壓乾,最後變成白色塊狀的粿粹(粄粹),再包入各種餡料。雙口呂不只是料理教室,主理人傳承粿的技藝,帶領參與的學員認識米食製品與祭祀、宗教、時節的關係,親身體驗在廚房炊粿的趣味。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