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令人驚豔的香氣與滋味!逐漸被看見的茶種「臺灣原生山茶」

2023/06/19

  • 文字 / 林瑞珠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臺灣原生山茶樹野外分布稀少,多在傳統原住民族領域內,茶葉散發特殊香氣,近年來逐漸受到喜愛,高雄桃源、六龜地區已發展成在地產業,其他產區也愈來愈備受重視。

1999 年茶業改良場推出歷經五十餘年育種試驗而成的臺茶18 號「紅玉」,水色金紅鮮豔,滋味濃醇,帶有淡淡的肉桂及薄荷香氣,這種高香型收斂性的滋味讓臺灣茶人頓時驚艷,一改對紅茶的品評,「紅玉」風靡茶界,隨之被看到的是「臺灣原生山茶」,因為「紅玉」為母本緬甸大葉種茶、父本臺灣原生山茶雜交而成,比起長久以來備受茶人寵愛的青心烏龍乃外來種,「紅玉」才是「正港」的臺灣茶,尤其滋味水色如此艷麗多嬌,讓臺灣原生山茶頓時重現人間。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出來的茶葉散發特殊香氣,茶香醇厚。


茶改場致力推廣

「臺灣原生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經過文化大學森林系蘇夢淮教授依據臺灣山茶子房及幼芽都呈現光滑無毛的特徵,並分析其DNA 遺傳因子,乃冰河時期遺留的植物,證明其為臺灣原生茶樹,而茶改場亦如此稱之,林務局則稱「臺灣山茶」,主要分布在南投縣眉原山、嘉義縣龍頭山及樂野山、高雄市南鳳山及鳴海山、屏東縣德文山、臺東縣永康山等地, 位於海拔700 至1,700 公尺的山區。根據農委會茶改場的專家翁世豪所研究,臺灣山茶種類有12 種,其中小果油茶的果實可榨油,有些開出山茶花可供觀賞,也有醫學潛在開發能力。

臺灣原生山茶目前已經成為高雄六龜、桃源地區的地方產業,有些茶農稱之為高山野生山茶,有些稱原生山茶,已是布農族寶山部落最具特色的農特產,還成立了「寶山原生山茶產銷班」,目前有班員十幾名,種植面積二十餘公頃。

2021 年林務局已經將臺灣山茶樹新增為林下經濟品項,南投林管處與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合作,開發出臺灣原生山茶的眉原山品系新品項,讓林農試種。茶改場臺東分場則將泰平山區的原生山茶命名為「臺茶24 號」,品牌名為「山蘊」的永康山茶,亦鼓勵當地茶農種植。

與史料吻合的桃源六龜野生茶區

早在1724 年清朝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中就提到漢人通事請原住民族入山採茶焙製。日治初期1898年日本學者八戶道雄亦於《植物學雜誌》中描述臺灣南部原生山茶樹分布於臺南縣蕃薯寮之東,忙仔社北方海拔1,300 至1,500 公尺的山區,與樟科及殼斗科等混生,鄰近原住民族開墾地。

近年林試所及茶改場極力推廣臺灣原生山茶,並到各茶區指導 茶農作茶,杜春福因此習得製茶技術。

這段描述十分吻合高雄六龜及桃源寶山部落野生山茶分布情況。當地茶農杜春福表示,他在保留地中發現的臺灣野生山茶附近就有樟樹,後來開闢成茶園時砍除大部分,所以山茶樹園散發著淡淡的樟樹香。

杜春福之所以種植臺灣原生山茶,乃因60 年前,父母杜勝、杜洪柳在自家的保留地發現山茶樹,後來整地種小米、玉米或改種梅子時,大多伐除,直到1970 年代有平地人上山來找山茶,他的父親一看到平地人展示的茶葉樣本,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砍掉了許多招財樹,開始採集野生山茶來販售,之後帶著子女開始種植臺灣山茶,至今50 年。

政府鼓勵發展山茶產業

近年林試所及茶改場研究發現山茶所含的兒茶素、果膠質、花青素及其他微量元素比一般茶葉高,因此極力推廣臺灣原生山茶,並到各茶區指導茶農作茶,杜春福因此習得製茶技術,將其製成綠茶、白茶、半發酵茶、紅茶。

杜春福和妻子古淑花分別於50 歲退休之後開始專注於茶園管理,由於寶山部落位處深山,平均海拔1,500 公尺,早上太陽升起時經常雲霧繚繞,水氣充足,年平均溫度為18 度到24 度,是生產高山茶的理想地區,所以滋養出獨特的茶葉風味。其約在每年12 月至隔年1月底修枝,2 月春天發芽,3 月即可開始採收,一個春天可採二、三輪,8 月又可採秋茶,冬天因為南部沒雨所以產量極少。

近年地方政府及各級單位經常舉辦市集活動讓茶農們擺攤販售,所以杜春福的山茶產品全都自產自銷,目前部落裡有將近20 戶種植,面積大約二、三十公頃。

杜春福和妻子古淑花分別於50 歲退休之後開始專注於茶園管理,由於寶山部落位處深山,是生產高山茶的理想地區,所以滋養出獨特的茶葉風味。


極端氣候影響茶葉產量

只是近年來極端氣候難以預測,也影響到茶葉的生長,例如今(2023)年南部缺雨,原本雲霧繚繞的山頭卻出現晴空萬里,杜春福的茶園在2 月冒出嫩芽時,原本準備3 月採茶,卻見嫩芽缺水枯萎,只剩少許可以採收。

這個情況不是唯一,茶改場臺東分場長蕭建興表示,今年缺雨,臺東分場裡頭種的臺灣山茶收成不如往年,但仍提供民眾團體現採製茶,並技術轉移給種苗商進行種苗扦插,提供茶農種植,希望未來臺東地區的永康山茶也能發展成在地產業。

追蹤我

※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4
※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