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屏東縣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

接受大地磨練的太陽之子

2021/07/15

  • 文字 / 撰文|蔡舒湉 圖片提供|屏東縣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
LINE分享 FB分享

使用全國第一套排灣族本位教材教學的地磨兒國小。曾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等諸多榮譽,協同家長、部落與外部資源,致力共創一條民族教育之路。

「家長有目共睹,接受民族實驗教育的孩子,更貼近部落的血脈了。」地磨兒國小課程研發處主任陳慶林說,儘管以實驗為名,事實上文化本來就存在於生活之中,也是亟需培育的重要能力。當「地磨兒」能辨識季節作物、祭典儀式,這種文化認同度才是真正不可忽視的未來。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地磨兒國小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模式。

排灣本位 磨練太陽之子

地磨兒音譯自排灣族語「Timur」,亦即三地門的意思。這間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學,坐落在三地門鄉三地村,是排灣族和魯凱族聚合型的部落。

十餘年來持續推動原住民族本位教育課程,至106學年度正式展開實驗教育計畫,採用全國第一套排灣族本位教材教學,其中最大轉變是每週增加8~10節文化課,各領域課程都轉化為民族教育課程,教學方法也變得更多樣化,學校教職員不再是唯一的老師,家長與部落耆老都是重要的協同教師;而校園也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域,鼓勵孩子踏出腳步,懷抱熱情探索廣大的世界。

陳慶林表示,地磨兒國小透過文化的札根,期望培育出孩子擁有敘說表達、美感與創作、主動學習、適應生活、分享與傳承、遵循禮數、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七大核心素養,並以「傳承家與階層」的vusam為精神核心,帶著民族的認同與智慧,自信地與國際接軌,成為一位真正具備排灣族靈魂的孩子。

部落文化老師為學生講授月桃編織課程。


建立認同 努力被看見

地磨兒與屏東縣原住民族課程發展中心合作,教材由學者專家爬梳脈絡、聚焦主題,並結合田野調查、向耆老請益。課程劃分: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田園生活、山川智慧、社會制度、生命禮俗、工藝pulima、qadaw文學苑、婚姻禮俗、服飾文化、狩獵文化、樂舞文化、從部落看世界、信仰文化等14個主題。

教學團隊另有工作坊與共同備課時間,例如在婚姻禮俗主題中,一同發想、設計全校性的主題探究課程。對於不諳族語的非原民老師,族語老師也會提供輔助,教學能量穩固、飽滿。

2021年4月,地磨兒國小受邀參與三地門鄉文化館「兒童權利主題特展」揭幕,用英語、排灣語、波蘭語共同呼籲兒童權利的重要,同時也提供自畫像,象徵讓每個孩子都被重視。陳慶林說:「有些孩子讓自己戴羽毛、穿上傳統服飾,直接把文化認同畫上去,用色都很大膽、鮮豔。這是他們認識的自己,表現出族群與生命價值。」

本次經驗也提醒團隊,其實排灣文化原本就是強調共生共養的生命共同體,文化交流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國際觀,並加深歸屬感。「我們本身就有的,要努力被看見。」

跟著部落專家深入山林中上傳統狩獵課程,讓同學能親身體會祖先的智慧。


部落同心 原青助力圓夢

任務型活動特別仰賴家長動用人脈與專業,而家長們也都相當積極地參與地磨兒活動。例如販售番茄、咖啡等農產品,或是版畫、卡片、衣帽等工藝品的圓夢擺攤,家長經常帶著孩子接洽前置作業,亦有人建議增加更多族語教學,及親子共學項目。

實驗教育需投注長時間研發及修正,陳慶林認為最具挑戰性的是串聯課程與活動,而中生代老師上傳統狩獵、農耕⋯⋯等消耗體力的課程會比較吃力,因此培養新生代是眼前要務。所幸來自各行各業的校友就是地磨兒的超強後盾,有職業軍人統一休假,只為了回母校幫助學弟妹一起「從部落看世界」。

中低年級的孩子從認識頭目與拜訪鄰近部落著手,四年級開始,孩子的足跡踏遍北大武山、蘭嶼等地,體能不足登頂的孩子亦能享受寫生樂趣;戶外學習後,孩子須撰寫學習心得報告,並分組在集會時分享給全校師生聽,作品甚至能在屏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布展,賦予高度成就感。

地磨兒國小畢業班同學赴北大武山,向山林學習。

城鄉共學 共融多元族群

為提升孩子對臺灣多元種族文化的認識,地磨兒小學也推動城鄉共學計畫。

例如以排灣族的陶壺對應高雄市文府小學的陶藝課與拓印課;當琉球鄉白沙國小提供環繞海洋的獨木舟、浮潛體驗,與海龜生態教育,地磨兒則帶領深入山林、製作童玩與傳統美食;與臺中日僑小學的合作更令孩子驚奇連連,以互穿對方的傳統服裝、表演歌舞方式交流。

陳慶林聽著孩子們赴蘭嶼參訪道別之前難忘的經驗,那天聽完永泉老師唱完歌後全體熱烈掌聲,此時老師微笑地說:「我們達悟族人伸出雙手拍掌是為了驅趕魔鬼…⋯。」原來,為讚賞演唱者,只要點頭示意即可。

陳慶林亦是排灣族人,對於部落、學校與家長對文化教育的參與,經常感念老師和家長時常犧牲假日一起共創實驗教育。「這條路很辛苦,但很值得。努力保存、傳承部落文化,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看到祖先留下的智慧。傳統與現代相生共存,而不是上下關係。很多部落青年長大後慢慢認同自身文化,羨慕現在有實驗教育課程。受排灣本位教育的孩子,也能明顯展現更高的文化認同度,時常詢問未來是否有地磨兒國、高中。」

當看見從地磨兒校園走出去的孩子,能常用族語打招呼、能走進山林就知道一木一草的名字、能運用大自然資源卻同時懂得感恩天地、能為自身文化引以為傲,並開始從周遭的生活環境認識自己,「認同」才是真正落地生根。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2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