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原住民族的絕佳補品—樹豆

伊娜的味道

2021/06/03

  • 文字 / 撰文、攝影|林瑞珠 諮詢|泰雅族江明清、布農族余慶勇、排灣族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布農族頂娜伊布、卡那卡那富族翁博學
LINE分享 FB分享

把兩種飽含蛋白質的食材─樹豆跟獵肉,一起放進鍋里熬煮,是原住民族認定的進補絕佳食品。耗費體力的農民們可強健補身、哺乳的婦女吃了也可得到滋補而奶水充足。

學名是Cajanuscajan(L.)Millsp.的樹豆,是熱帶及亞熱帶常見的作物。在臺灣,許多原住民族部落也有著關於樹豆的千古傳說,各族都為其取了不同的名字。例如,泰雅族:Syungutu、賽夏族:Senget、排灣族:puuku、卑南族:buaw、賽德克族:sunguc、噶瑪蘭族:daung、魯凱族:karidrange、拉阿魯哇族:'arisangʉ、鄒族:ecngi、布農族:halidang、撒奇萊雅族:daung或daudaungan、卡那卡那富族:'aricang、阿美族:fata'an(馬太鞍部落的名稱)。

「樹豆」富含營養,早期和芋頭、地瓜一樣,都是原住民族的主食。由於很滋補,可以讓人很快就恢復元氣與活力,所以過去「樹豆燉獵肉」料理被泰雅族人稱作「勇士湯」;布農族則認為是哺乳婦女的最佳補品。

各族的樹豆叫什麼

樹豆的學名是Cajanuscajan(L.)Millsp.,是熱帶及亞熱帶常見的作物。在臺灣,許多原住民族部落也有著關於樹豆的千古傳說,各族都為其取了不同的名字。例如,泰雅族:Syungutu、賽夏族:Senget、排灣族:puuku、卑南族:buaw、賽德克族:sunguc、噶瑪蘭族:daung、魯凱族:karidrange、拉阿魯哇族:'arisangʉ、鄒族:ecngi、布農族:halidang、撒奇萊雅族:daung或daudaungan、卡那卡那富族:'aricang、阿美族:fata'an(馬太鞍部落的名稱)。


每年3月中旬開始種植

每年3月中旬是農民們最忙碌的時候,播種、除草等無所不忙,樹豆也是從這段時期開始種植,採收期約落在11月至隔年2月,不過只要植苗長壯,便不需要太過照顧,栽培過程亦無需使用農藥及化肥,可說是相當「友善農人」的農作物。

樹豆是一種耐旱又可在貧瘠地區生長的農作物。在貧瘠地可長到1公尺高左右,如果土地肥沃,植株更可高達2、3公尺,株幅亦可寬達2.5公尺,產量也相當驚人。其籽粒營養豐富,也因此早年原住民族常將樹豆籽作為主食。最常見的烹調方法是與排骨、豬腳、雞肉等油脂豐厚的肉類一起燉煮,湯頭醇厚鮮美,是一種令人難忘的「伊娜的味道」。

如果土地足夠肥沃,樹豆植株可高達2公尺以上,產量也相當驚人。

樹豆是祭儀與生活的夥伴

住在宜蘭的泰雅族人江明清牧師表示,過去部落族人會將樹豆跟獵肉一起煮,是歲時祭儀的取用食材,因為11月中旬到2月中旬是狩獵期,同時也是樹豆採收期,所以順理成章就加在一起烹煮。小時候他還會跟著大人去擺放陷阱狩獵,將捕捉到的獵肉拿回家後,家人就會拿來與樹豆一起煮,這都是很家常的料理。

住在南投的布農族人余慶勇表示,以前小時候母親在餵養弟弟妹妹時,如遇沒母奶的狀況,就會立刻燉煮樹豆肉排湯滋補身體、增加泌乳量。小時候他還會把尚未成熟的樹豆綠果拿來當零食。另外,如果肚子突然不舒服,大人們也會清煮一些樹豆湯讓他喝,肚子便會舒服一些。

原住民族家家戶戶都會種豆,而樹豆就是最重要的一種,好種又營養。

樹豆是小矮人分享的作物

許多部落都有樹豆的傳說,且都與小矮人分享種子有關。屏東縣泰武鄉平和部落的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分享,在屏東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以及臺東大鳥部落等地,共有10幾個家族流傳祖先與小矮人的故事,起初兩族相處得並不融洽,因為排灣族人只會打獵、種芋頭,小矮人則擅長農耕,且年年豐收,這使當時的排灣族人相當羨慕,但小矮人依然不願分享樹豆種子給排灣族人。

有一回,幾位排灣族人商量要去偷小矮人的種子,於是他們故意去拜訪小矮人,離開前就拿小矮人的地瓜葉藤做成頭飾,戴在頭上假裝可以避邪,並偷偷將花生種子放在鼻孔、樹豆放在耳朵、小米放在指甲縫間,就這樣把種子帶回排灣族部落,此後才發展出比較精緻的農業文化。

卡那卡那富族感謝小矮人分享種子

小矮人的故事在卡那卡那富族耆老翁博學述說時,就恰巧與排灣族相反,他們認為,樹豆的種子皆來自小矮人的賜予。

有一年大乾旱,種植的東西都長得不好,不能食用,於是便發生大饑荒。這時有個年輕人為了找食物給族人吃,便獨自前往深山。當他去到山上,看到一棵叫Namisi的樹藤,根莖部非常粗大,他很興奮,因為族人常挖來當作食物。於是就開始努力挖掘,挖出了一個大洞,往下一看竟發現洞裡有小矮人(Tamuunai)在活動,還有個大廣場,旁邊灑有很多種子。他立刻砍了一段堅韌的血藤綁在自己身上,往下一躍跳進洞裡,洞裡的小矮人們發現有人侵入,便嚇得大叫:「哪裡來的巨人!」

年輕人馬上表示歉意,便問旁邊那些是什麼種子?小矮人回答是小米、玉米、樹豆、長豆,都是他們維生的食物。

年輕人非常高興,就問小矮人能不能讓他帶一點回去給族人種植。小矮人便要求他以工代酬來交換種子。年輕人工作了兩天後,小矮人就給他小米(Vina'u)、大豆(Nupunupu)、樹豆(Aricang)、Nomi(一種已絕跡的小米)等種子,並教授種植方式。自此,卡那卡那富族就無須再擔心飢荒的問題了。

望鄉部落的頂娜伊布為保種而努力

樹豆,對部落來說是上天所賜予的農作物,而且好種又營養,曬乾後還很容易保存,所以家家戶戶都一定要種。南投信義鄉望鄉部落的布農族人頂娜伊布從3歲就開始跟著母親種植各種豆子,其中也包括樹豆。

她說:「小時候我媽媽要我把豆子放在口袋裡,在田埂邊每走3步就種一顆豆,就這樣種到現在。」另外,她種豆從不噴農藥,也沒有施肥,最初開墾的荒地都會拿來先種樹豆。頂娜伊布說,布農族的傳統菜餚就是把豆子、青菜跟肉類一起大鍋煮,再搭配番薯、芋頭來吃,現在則會把樹豆拿來燉肉排湯。

因為種了很多原住民的豆類,部落裡有個年輕老師乜寇,把她的故事畫成兒童繪本《奶奶伊布的豆子故事》,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種豆、保種的行列,把這上天賜予的珍貴作物,繼續保存下來。

原住民族部落經常可見樹豆零星栽培,栽培過程無需使用農藥,可說是相當「友善農人」的農作物。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1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