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獵人精神
對大自然的敬意
2021/05/25
- 文字 / 撰文、攝影|林瑞珠 攝影|原住民族委員會、Shutterstock、新美尼亞后薩獵人營
原住民族獵人文化有著「大自然平衡」的保育概念,是下一代都應該學習的精神。也因此,時下有許多部落獵人學校,透過耆老、獵人們的教學,希望讓下一世代的孩子們也能保有獵人之心。
在都市化的社會,人們不斷往都會流動,原住民族青年尤其如此,先到都市求學就業,留在部落裡的大多是耆老或中年返鄉,要傳承獵人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立嘉義逐鹿部落獵人之家的莊莫俄,經常帶著孩子上山,親近山林,但這樣的家庭愈來愈少。幸好如今有許多部落組織在寒暑假舉辦獵人學校,帶領青少年學習山林知識。
訓練兒子成為獵人
假日的白天,莊莫俄在「逐鹿部落獵人的家」忙著導覽與帶領鄒族傳統鞣皮體驗,到了閒暇的夜晚,他會帶小孩上山夜觀,他要訓練兒子Basuya成為一位可以用感官打獵的獵人,因此只要有機會,就讓孩子親近山林,從兒子4歲開始,莊莫俄就經常帶他上山做野外觀察。
莊莫俄帶著兒子,在山林中悄悄地前進,這樣才不會打擾山神、嚇跑動物。
上山前,要敬山神(dopeohʉ),莊莫俄準備了米酒,蹲下來對山林諸神禱告,小時候他爸爸帶他上山時,是沒有這些儀式的,因為爸爸信耶穌,但長大後,他回過頭來檢視鄒族的傳統文化,也重新認識了鄒族及自己,如今每回上山,他一定會像走山的耆老那樣敬神。
「這個山頭的天神,希望能庇佑我們來到這個地方(倒酒),當我們在這個地方活動時,希望可以讓我們安全地在這裡(倒酒),我們沒有呼喚到名字的山神,也可來到這邊飲用我們準備的酒,希望周遭的生命都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祝福語yeokeoasu)。」這是莊莫俄對山神的祈禱詞。
「可以上山了。」莊莫俄走在前頭,走路像貓一般靜悄悄,他說這樣才不會打擾山神,嚇走動物,不過他的兒子Basuya還沒學會這點,大搖大擺。
一行人來到一個叉路,莊莫俄馬上砍一個叉枝放在地上。「我在做記號,雖然大家都已對山路很熟了,但上山各走各的,看到叉枝的箭頭往哪裡,就知道前面的人走向哪裡,原住民就是這樣做記號。待會我們還會走出來,再把它拿掉。」
「山豬!山豬挖的!」Basuya跟著爸爸走山果然耳濡目染,發現了山豬的足跡,莊莫俄回頭看了一眼,悄聲地說:「好幾隻,有小的、有大的,母豬帶小豬,這是山豬挖的,就是在這。」
「聽到了,有沒有聽到!山羌的聲音!」Basuya又有新發現,他現在已經是個山林小老師了,看得懂,也聽得到。
山林中的隨機教育
一路上,Basuya隨時都有新發現,莊莫俄也會給兒子隨機教育,要Basuya仔細觀察,並像獵人一般輕聲細語,盡量不打擾到山林裡的動物。
「這個就是咬人狗,不能碰到它!」莊莫俄走在前面,孩子及其他人跟在後面,如果發現危險,他可馬上發現,保護大家。他接著一邊示範、一邊解釋:「如果你要碰咬人狗,手掌碰不會被咬,手背碰就會被咬,很痛喔!奇怪吧!」
該怎麼處理呢?莊莫俄接著說,咬人狗旁邊一定會有姑婆芋,被咬到就砍一支姑婆芋的莖來塗一塗,以毒攻毒,很快就不癢了。」這就是經常走山的人才擁有的經驗與智慧。
莊莫俄說他小時候,父親也經常帶他到上山,一方面是要訓練男生的膽量,到了山上父親就自己走自己的,讓他一個人亂跑,當時覺得很害怕,但膽量就這樣訓練起來了,所以他希望Basuya也能體驗這種感覺,學一些山林知識,長大一點他離開部落求學,這種機會就愈來愈少了。夜觀1小時,大家走了2公里,要回頭了,莊莫俄牽著Basuya下山,來到剛剛做記號的岔路,莊莫俄要Basuya把叉枝拿開,他又學會了一項野外求生的技巧了。
狩獵文化生態體驗
其實,目前還有很多團體同樣為了狩獵文化的傳承而努力,近年有許多部落在寒暑假開辦「獵人學校」,讓青少年來體驗山林生活及狩獵技巧,雖然不見得能成為真正的獵人,但可學習到平常難有機會接觸的山林知識,也是不錯的嘗試。
例如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近年就與鄒族九大部落共同規劃「鄒族體驗假期」,讓民眾能走進部落,跟著族人體驗鄒族文化。新美部落獵人學校也會舉辦「maezo智慧─鄒吧學習假期」,讓獵人帶著年輕朋友探索鄒族與阿里山共存的智慧,體驗鄒族射箭、風笛、空氣槍及鳥踏陷阱,並動手找材料,一起用山棕葉、竹子、木頭、藤蔓,搭建獵寮小屋(teyova),在星空下營火前吟唱古調。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則於2021年2月試辦「鄒族原住民狩獵文化生態體驗」,登山行程及野外宿營可讓鄒族青年體驗森林野炊,跟著獵人巡陷阱,認識獵場植物及動物的食物鏈,讓沒有機會經常親近山林的年輕族人也有機會學習大自然的知識與智慧。這些活動也算彌補了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日益式微的危機,並讓狩獵活動得以繼續傳承。
都市化的社會中,年輕一代愈來愈難有機會能習得具團體合作、敬仰天地的獵人精神。(2013makapah佳作作品《獵人之旅》徐簡麟)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