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透過實驗教育從「實踐」認識真我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新竹縣尖石鄉嘉興國民小學

2021/05/18

  • 文字 / 撰文|林瑞珠 攝影|趙守彥
LINE分享 FB分享

「無論是每一個祭典、儀式,都有其意涵與道理。」小米祭對大自然的敬意、編織時要順著紋理、按部就班,才不會打結……這些泰雅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智慧,嘉興國小都希望能透過有趣、豐富的課程傳承給下一代。

上課鐘聲響起,新竹尖石鄉嘉興國民小學的小朋友們不是走進教室,而是歡樂地唱著原民歌謠來到戶外,因為他們這堂課要學習認識大自然中的山林與河川,讓部落的智慧與文化繼續傳承。

「這裡的學童,幾乎都是泰雅族的孩子,但他們對於自己的族語和文化似乎愈來愈陌生。」新竹尖石鄉嘉興國民小學校長徐榮春感慨地說到,這些年他從孩子們的身上觀察到,原民文化已造成顯著的斷層問題,因此他希望藉由學校教育,幫助孩子更認識部落文化,對族群產生認同感。

泰雅族編織必須順著紋理編,才不會打結,這同時也傳達著「做事要按部就班,才會順理成章」的人生道理。


生活大小事都能看見先人智慧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族中耆老的凋零,傳統部落文化正迅速地消逝,因此徐榮春從2017年就開始計劃推動「民族文化實驗教育」,且在設計規劃課程前,除了與老師們開會討論外,也花了很長的時間請益族裡的耆老。

徐榮春校長說道:「原民傳統文化存在於部落中的生活大小事,無論是每一個祭典、儀式,甚至決定的每件事、每個做法背後,都必有其意涵與道理,具深厚的精神價值,也是祖先的智慧。」舉例來說,早期泰雅族是以種植小米和捕獵為生,因此和土地、自然有著深遠的連結關係,更重要的是,順應時節變化而生的先人智慧。

從傳統祭典儀式中,不難看出小米文化對於泰雅族的重要性,所以嘉興國小在民族文化教育課程的設計上,就以小米的種植、採收,及學習山林、河川知識作為主軸,透過多面向的實踐與手作學習,讓孩子們自然認識傳統文化之外,也能從中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素養和價值觀。

透過小米農耕文化課程,學生們能更了解大自然與人類的緊密連結,更進一步懂得珍惜擁有的資源。


參與祭儀領悟尊重與珍惜

泰雅族共有5個和小米有關的重要祭典儀式,分別是開墾祭(mnayang)、播種祭(sm'atu')、收割祭(smgaqi')、入倉季(smikhu')和祖靈祭(pslkotas)。因此學校會帶著小朋友分別在當季舉行這五大祭典儀式,例如開墾祭的目的是在於要先徵求部落首領和大自然的同意,才能開始整理、開墾土地;播種祭就是象徵獲得豐收前,必須抱著付諸努力的決心;收割祭是希望取得小米之母的諒解,並感謝它的成全,讓族人有食物可吃;入倉祭的重點除了將小米好好保存之外,還有一個選種跟保種的儀式,目的要留下優良的種子在明年繼續播種,由於這個祭典的時節正逢9月新生入學之際,因此學校也會將新米分送給新生,不僅為表示祝福之意,也讓一年級的孩子能感受到學長姐和師長對他們的關愛與期待。

至於祖靈祭可說是泰雅族最重要的祭儀,此時所有族人都會回到部落齊聚一堂,感謝這一年來祖靈的保佑,讓部落能大豐收。孩子們在祭儀中,須懂得發自內心地感恩祖靈,並告訴祖靈自己很認真地在祖靈這片土地上生活與學習;祭儀完成後,全校師生會一起擣小米、分享各班準備的醃肉與美食,最後在祝福的歌聲中結束祖靈祭課程。

除了祭典的儀式體驗,學校也會帶著孩子走入山林與河流,觀察人和自然的關係,其中包括認識各種樹種、植物的生長特性,並自製陷阱、編織魚簍等獵捕技巧,根據不同年級程度的學生,課程內容也有程度深淺的規劃,讓孩子能循序漸進地學習與內化這些知識。

學生們走進山林與河流,能更直接地觀察植物,並學習祖先傳承下來的陷阱、魚簍編織技巧。


身為原民所以我很驕傲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學習傳統部落文化對於孩子將來在主流社會中的發展有何幫助?「這些教育課程看起來像是有趣的遊戲,除了吸引孩子感興趣之外,其實從長遠來看,會對他們的自我認知、道德與價值感,產生深遠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徐榮春解釋。

例如祭典儀式所體現的意涵是尊重和珍惜,包括對土地自然和族人的尊重,以及對資源的珍惜。另外,泰雅族重要的編織技藝,除了可實際應用在生活當中,在學習編織技巧時,老師一定會教導學生們要順著紋理編,才不會打結,這個道理同時也就是在告訴他們,要懂得按部就班,事情才會順理成章。

我相信一個懂得尊重別人,並願意溝通、努力付出和珍惜所得的人,做任何事都更容易成功。因此民族文化教育,也是在教導孩子們做人處事的根本之道,一點也不輸給在課本上學習的重要性。」徐榮春信心十足地表示。

問到孩子們對民族文化課程有什麼感想,大家童言童語爭相說道:「我覺得我們以前的族人好聰明、好厲害,好多事情都知道!」「體驗過祖先的生活,才了解他們的辛苦,也知道要好好珍惜食物。」「我們的語言和文化都很特別,跟人家不一樣,所以我會認真學習,不要讓它們消失不見。」

為了讓孩子能將所學有所運用發揮,並實踐泰雅族的分享和關懷精神,嘉興國小在每年學期結束前,都會舉辦一個盛大的募款活動,由孩子先分組進行專題研究,找出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提出簡報說明認為他們需要被幫助的理由,以及幫助他們的方法,再由全校老師當評審,選出募款對象來幫助弱勢團體,像之前就舉辦過慈善音樂會、農產品、手作義賣會,讓孩子身體力行做愛心之餘,也讓大眾更加認同原民文化的不凡精神與價值。

徐榮春表示,學習民族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讓良善的傳統理念延續,同時開啟孩子更多元、寬廣的視野,也能激發他們無窮的潛能,達到促使文化傳承更加厚實,又可與主流知識接軌的雙贏目標。

透過民族文化課程,孩子都非常喜愛這些有趣的課程,更從中實踐泰雅族分享與關懷的精神。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0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