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認識自己勇敢做一個大夢

馬志翔:我是原住民族、我驕傲

2021/04/01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攝影/張致遠 場地協力/殷海光故居
LINE分享 FB分享

童年時候的馬志翔,因為在學校與同學們的互動受過傷,於是將自己原住民族的身分隱藏了起來。直到一次拍戲的啟發,讓馬志翔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誰,如今的他,以身為原住民族為傲。

花蓮出生的馬志翔,父親是賽德克族、母親是撒奇萊雅族。「小時候在玉里鎮長大,爸媽都和我們講國語。」馬志翔的父親從事教職,為了避免孩子入學時有語言不適應的情況,從小就以國語和他們溝通。「小學,是最開心的一段時光。」馬志翔說,班上的同學有閩南、客家、外省等族群,大家都玩在一起,不分彼此,也不分身分背景。

馬志翔 Umin Boya

族別:賽德克族、撒奇萊雅族
出生地:花蓮縣玉里鎮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園藝系
作品:《大醫院小醫生》、《少年阿霸士》、《孽子》、《風中緋櫻》、《賽德克巴萊》等。
得獎紀錄:
‧《生命關懷系列-說好不准哭》於2008 年獲第43屆電視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導播(演)獎
‧《十歲笛娜的願望》於2007 年獲第42屆電視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編劇獎


國中二年級,馬志翔離開家鄉到臺北念書,因為一些不太開心的經驗,讓他從此刻意隱瞞自己原住民族的身分。「你的家裡有沒有電視機?」同學們經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讓馬志翔覺得一頭霧水,「後來才發現,那是一種歧視。」不過,現在的馬志翔回想當初,才理解了過去與同學相處的一些不愉快,來自於彼此之間的不了解,所產生的誤解。如果可以回到從前,馬志翔懂得用更成熟、更健康的心態,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透過逐一解答同學的疑問,打開大家對於原住民族的認識,也讓自己不被理解的尷尬有機會被扭轉。

國小六年級於南方澳的馬志翔。

角色啟發 認真面對自我

「我曾經在一部戲劇中,扮演一個去部落尋根的原住民族大學生。」馬志翔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就進入演藝圈。「外表和城市裡的年輕人一樣,不會說族語、也不懂得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回憶起那一個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許多相似。讓馬志翔在拍攝工作結束後,認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是誰?為了尋找答案,他大量閱讀各類和原住民族相關的書籍,有空就回到部落,親近山林、聽聽屬於原住民族的故事。

互相的了解、相互的包容,才能夠變成一個共和的世界。」馬志翔認為,「不夠了解」讓許多人對原住民族有一些刻板印象。於是在演戲之外,他也大量創作、寫劇本、當導演,希望藉由戲劇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原住民族,進而達到族群共和的理想境界。

馬志翔透過大量創作、寫劇本及當導演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更了解原住民族。


認識自己 從講族語開始

「臺灣的職業運動員中,有一半以上都具有原住民族血統。」馬志翔從小到大在運動場上的表現也非常出色,學生時期還曾經代表校隊出國比賽。他說,或許是山林間的生活,造就原住民族的強健體魄和運動天分;此外,原住民族擅長用歌謠說故事、傳唱歷史等,讓音樂也搖身成為原住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認識自己,可以從講母語開始做起。」馬志翔說,人們常常從現在去找未來,卻忽略很多答案其實都可以在過去的歷史中找到。當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能夠從過往的歷史文化中尋找根源,很多充滿疑問的題目,都會一一找到解答。

心靈Q & A

問: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他人的歧視及不友善的對待?
馬: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歧視來自對於對方的不了解,並不是真的有心。面對這些不友善的對待,我們可以試著在他們面前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讓對方有機會認識真正的你,消除他們的錯誤觀念和既定印象

問:如何發掘自己的天賦,創造美好的未來?
馬:原住民族除了擅於唱歌、跳舞和運動,也有許多寬廣的道路可以走。別被環境與別人的眼光所侷限,如果你有夢想,那麼,試著做一個更大的夢。敢做夢,夢就會成真。

問:人生的旅途中,你是否遭遇過挫折和不開心的事情?當時,你又是如何面對的呢?
馬:記得執導電影《KANO》時,因為後期工作壓力非常大,曾經想要逃避和放棄。每次出現這個念頭的時候,就想起一起拍攝的年輕演員,身為導演的我,必須以身作則,面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所以就撐下來了。

問:請給原住民族青少年一句鼓勵的話語。
馬:無論你是哪一個族群,都別忘了,「要以你是誰而驕傲」。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2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