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源自蓬萊閣「燒金全豬」的「金銀燒豬」,因工序複雜而逐漸失傳,以傳承台菜為職志的山海樓,特別向黃德興老師傅請教,歷經了3個多月的努力才成功復刻。(攝影/張世平)
源自蓬萊閣「燒金全豬」的「金銀燒豬」,因工序複雜而逐漸失傳,以傳承台菜為職志的山海樓,特別向黃德興老師傅請教,歷經了3個多月的努力才成功復刻。(攝影/張世平)

復刻失傳台菜,山海樓「金銀燒豬」極盡繁複工序乳豬三吃

2019/01/31

LINE分享 FB分享

源自蓬萊閣「燒金全豬」的「金銀燒豬」,因工序複雜而逐漸失傳,以傳承台菜為職志的山海樓,由蔡瑞郎領軍的廚房團隊,特別到北投向高齡83歲的黃德興老師傅請教,幾經試做,歷經了3個多月的努力才成功復刻。

※延伸閱讀:山海樓發願要建「台菜博物館」:復刻30年代阿舍菜,蘊藏台味百年靈魂

曾在蓬萊閣擔任廚房童工的黃德興老師傅說:「以前的房子是屬於狹長型的,所以都是中庭生火燒烤乳豬,長時間的炭烤,最重要的就是豬皮不能起泡,需要有專人在旁邊照料著,一旦表皮出現小泡,就得立刻用針刺破。」現在的建築已經沒有中庭的設計,所以蔡瑞郎主廚改以旋風式烤箱來做,就連豬隻的選擇也跟著時代與時俱進。

為了要符合肉軟嫩、皮酥脆的要求,捨棄一般所認為肉質較佳的台灣黑豬,因為黑豬的毛太硬,較容易產生渣口感,加上肉質也較硬,所以選擇彰化芳苑年僅32歲就獲得2015年十大神農及模範農民──鄭育松所養殖的白豬,選用出生21天、還未斷奶的小豬,抹上特調的醬料,入烤箱烤熟。

烤乳豬第一吃,是切下靠近肚子肉嫩油多的部位,連皮帶肉,同時能吃到軟脆雙重口感。(攝影/張世平)

烤乳豬第一吃,是切下靠近肚子肉嫩油多的部位,連皮帶肉,同時能吃到軟脆雙重口感。(攝影/張世平)

全隻的烤乳豬一共可做成三吃,第一吃是切下靠近肚子肉嫩油多的部位,連皮帶肉,同時能吃到軟脆雙重口感,可單獨品嘗豬肉的風味,也可搭配蘸醬食用。其中甜麵醬、蜂蜜芥末醬、五味醬與狀元紅泡蒜頭等四款,都是蓬萊閣時期就會端上桌的醬料。這些蘸醬多由日本人傳進台灣,說明當年飲食文化受到各國影響頗大,充分展現當時大稻埕的異國風情。倒是和風十足的昆布鹽,則是近年才加進去的,渾然天成的海味,讓乳豬多了另一種滋味。

烤乳豬第二吃為薄切豬皮,搭配蔥段、蘸點甜麵醬,包在荷葉餅裡食用,感覺有點像是在吃烤鴨皮一般。(攝影/張世平)

烤乳豬第二吃為薄切豬皮,搭配蔥段、蘸點甜麵醬,包在荷葉餅裡食用,感覺有點像是在吃烤鴨皮一般。(攝影/張世平)

第二吃則是薄切豬皮,搭配蔥段、蘸點甜麵醬,包在荷葉餅裡食用,感覺有點像是在吃烤鴨皮一般;第三吃則是將剝下來的餘肉,加點酸菜、蔥、薑、蒜炒過,再包進特製的小刈包裡,吃起來頗有飽足之感。 至於這一道菜名的由來,則是取乳豬的「金」黃色澤,與外型長得像錢包的刈包,則是「銀」而來,非常的適合登上年夜飯的餐桌。

烤乳豬第三吃是將剝下來的餘肉,加點酸菜、蔥、薑、蒜炒過,再包進特製的小刈包裡。(攝影/張世平)

烤乳豬第三吃是將剝下來的餘肉,加點酸菜、蔥、薑、蒜炒過,再包進特製的小刈包裡。(攝影/張世平)

〈烤乳豬的好吃關鍵:塗抹醬料〉

烤乳豬好吃的關鍵就是醬料的調配,以豆腐乳、甜酒釀、五香粉、肉桂粉、白胡椒粉,以及加進桂圓與黑糖煮成的黑糖露調成的醬料,必須均勻的塗抹在小豬的兩面,然後自然風乾兩個小時以上,讓味道能充分滲入其中。

烤乳豬好吃的關鍵就在醬料。(攝影/張世平)

烤乳豬好吃的關鍵就在醬料。(攝影/張世平)

〈黃德興小檔案〉

經歷:蓬萊閣童工、東雲閣主廚、來來飯店主廚、康熙苑執行總監、美食展創意菜系召集人

高齡已過80的黃德興師傅,年輕時就是在蓬萊閣廚房擔任童工,成為他學習廚藝的起點。(攝影/張世平)

高齡已過80的黃德興師傅,年輕時就是在蓬萊閣廚房擔任童工,成為他學習廚藝的起點。(攝影/張世平)

〈台灣料理歷史〉

從17世紀以來發展出來的台灣飲食,在宴席菜的表現走的是極致精巧的路線,鮮醇、香嫩、清淡的基調。直到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開始有了變化,各大城市出現日式餐廳、和風洋食館,酒樓也大量興起。

當時大稻埕、東薈芳,以及後期成立的江山樓、蓬萊閣,屬北派,成為台北士紳最重要的宴會場所,民間流傳著:「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而台南的醉仙樓、寶美樓,則是南派代表,這些料理被日本人稱之為「台灣料理」,此名詞則首見於1898年《臺灣日日新報》。

屬後期代表的蓬萊閣,直到1927年才正式開幕,今年高齡83歲的黃德興師傅,12歲到17歲的日子就是在蓬萊閣廚房擔任童工,成為他學習廚藝的起點。 蓬萊閣請來三大菜系的師傅烹調,雖然自稱是「支那料理」,但日本人仍認定是「台灣料理」,菜單裡面記載著上百道菜色,融合了粵、川、閩三種料理。而一九四九年,來自中國各省移民,又豐富了台灣飲食的內涵。

當時蓬萊閣請來三大菜系的師傅烹調,雖然自稱「支那料理」,但日本人仍認定是台灣料理。(攝影/張世平)

當時蓬萊閣請來三大菜系的師傅烹調,雖然自稱「支那料理」,但日本人仍認定是台灣料理。(攝影/張世平)

蓬萊閣的菜單裡面記載著上百道菜色,融合了粵、川、閩三種料理。(攝影/張世平)

蓬萊閣的菜單裡面記載著上百道菜色,融合了粵、川、閩三種料理。(攝影/張世平)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