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老茶廠變身潮空間

Since 1867 有記名茶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一簍簍竹篾編的焙籠,靜靜窩在傳統焙茶的炭坑上,暗棕色訴說六十年來的身世。斑駁灰牆邊上,躺著微鏽的鐵耙工具;深褐木製茶箱,色澤已深到幾乎讀不出黑墨水印上的字:「有記」。

在「有記名茶」現存八十多年的茶廠裡,深棕與灰白交錯的場景,雖在眼前,卻活脫像張泛黃的老照片。直到老木門咿呀的被推開:黃的、紅的、粉紅的,身穿鮮豔T恤的參觀人潮,手拿著數位相機,將老照片塗上了新色彩。

閃光燈迸發的瞬間,老茶廠終於亮了起來;國中生們好奇的穿進焙籠間細窄間道,笑語聲在灰牆間迴盪,才活生生感覺這不是一張照片,而真的是存在於現代的立體空間。

擁有台北市大稻埕唯一現存的茶葉加工製造廠,有記名茶第四代傳人王連源活用它,藉由免費導覽活動,讓更多喝「茶裏王」的年輕人,接觸、好奇、喜歡傳統台灣茶。也讓有記近四年來,買茶年齡層明顯降低一個十年。被遺忘的老地方,成為活絡新血的關鍵資產。

三十多年前,茶出口沒落,有記和眾多老茶莊一樣,往來僅繫於越來越少、上了年紀的老顧客。不知道有多少建商來和王連源喝過「下午茶」,附近好些大茶廠都在這個時期變成了高樓。獨留這一座在他手中,老樑撐著,舊牆不改。但這樣的堅持,得不到有力的支撐。

一九九五年,已故知名史學家、「古蹟仙」林衡道,為有記開啟一盞小小的燈火。

林衡道經常帶人來參觀。碩果僅存的老茶廠,是大稻埕昔日風華極佳的史料。一九九七年開始,霞海城隍廟至今每月舉辦兩次的「大稻埕逍遙遊」,保留完整的有記,成了固定班底。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跨進有記那扇老門,刺激王連源在近四、五年間,做了許多改變:本來只有基本的招呼,茶廠裡大家各做各的,參觀者自己探頭探腦,沒人提點要看什麼,只好老東西摸到一樣算一樣。但現在,走道清理出來,路線明顯,牆上有大解說牌提示,如沿博物館參觀路線前進一般;舊包裝、舊用具整理集中展示,清晰可見寶物滿牆;連一面破了好幾道痕的茶比賽得獎鏡,慎重掛起來後,竟也有經典的感覺;二樓堆茶的空間,搖身一變寬敞的中式風格藝文空間。



有記,變好玩了。當然,還有秘密武器……。

跟著六月底週末的「大稻埕逍遙遊」,我發現來的人還是很多。早上九點到中午的行程中,年輕的國中生、大學生和中年女性上班族都跟我說,最喜歡的就是有記。

其實剛踏進有記時,也許是曬了一早上,這一群十多位參觀者的臉都是垮的,無神的環視茶廠第一進已改為品茶座位的現代空間。推門入茶廠的第二進,舊時出口用的「嘜頭」(方便噴漆標示的鐵製字形牌)稍稍提起了大家興趣,超大、人高的竹篩才讓數位相機冒出了頭。

見氣氛還不起色,第五代傳人王聖鈞立刻轉進茶廠最深處的焙茶區。兩片舊木門一推,如電影般的棕色調老物登場,我看到大家的眼睛亮起來了。

排列整齊的焙籠,象徵有記這樣茶葉精製場的特色,所有的觀眾都是第一次見到。不愧是有記最珍貴法寶,這時講解起怎麼堆炭生火、傳統上為什麼要焙茶,大家耳朵終於尖了起來。

再回頭帶大家看剛剛跳過的超古老風選機、撿茶工作區,大家就像磁粉跟在磁石後面那麼積極。在這麼高昂而戲劇性的情緒下,當然要乘勝追擊。回到品茶區,亮出的就是有記近四年的秘密武器,「粉紅幫」新產品。從紅、黑兩種定番色彩改良,淡化成為粉、灰的新茶罐,一亮出就受到歡迎。

王聖鈞開始幫大家上起數學課,算算,一斤至少可泡一百罐寶特瓶,價錢竟比市售茶飲料便宜一些,所用茶葉卻是自己能挑、能看得到的品質。

從桃園專程來參觀的黃春燕說,看到傳統茶莊裡竟有茶包,並不麻煩,感覺可靠,先買再說;台科大高分子系大三學生林豈瑋則說,其他老店內部沒整理,只能站在門外聽解說,沒什麼感覺。能親身走進像古蹟一般卻真實在運作的老茶廠,了解到外面少見、焙過不傷胃的茶,他願意先買茶包試試。

現在老行業改經營博物館型的導覽很多。但若要成功拓展業務,關鍵是像有記能將現場仍在運作的空間,整理妥當,在假日開放,給人「玩真的」的親身感動,而非只是擺擺舊道具在玻璃櫃裡,沒什麼感覺。要能做到這一點,須堅持維持傳統做法,如古法炭坑焙茶,已企業化經營的老店無此優勢。

「活的茶博館」,史學工作者葉倫會這樣稱許有記。我認為是王連源的用心,讓它重新活起來。

info報乎你知_有記名茶

店齡:120年
起家商品:包種茶、奇種包種茶(炭焙熟茶)
地址:台北市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電話:02-2555-9164
創新文化力:將80年老廠房整理出現代的品茶區、藝文空間,並設置講解牌,提供免費參觀,讓更多人了解茶的精製過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