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深耕美濃 復刻好生活

從一條白玉蘿蔔挖出客庄新價值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你知道嗎?每逢十一、十二月,高雄市美濃區最熱門的既不是粄條、也非紙傘,反而是當地特有細細長長的小蘿蔔,大家都稱它白玉蘿蔔。每到秋收農閒時,大批游客湧入美濃拔蘿蔔,而當地客家婦女也忙著曬蘿蔔、做成醃漬品,遠遠的就有蘿蔔曬成乾的香氣,這時美濃的客家味是直接聞到的。

這個活動的幕後推手是「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一個返家從根做起,想要捍衛家鄉好山水的年輕人。

曾在大學參與反美濃水庫運動的溫仲良,在外工作幾年後,回到美濃,試圖找到農村的價值。有趣的是,他雖然身為美濃客家人,卻曾像外地人一樣,對美濃很陌生。

當時雖想替故鄉作點事,滿腦子都是美濃這個客家農村該怎麼發展,拚命的寫計畫,造街、辦生態旅遊、休閒農業……,但是沒多久他就發現,這根本是千篇一律,台灣到處都有。

當他回過頭反問自己:「美濃的優勢到底是什麼?」卻什麼也答不出來。近在眼前的故鄉,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像是,有次溫仲良母親說要到「美濃」去買東西,他心想,「我們不就是住美濃嗎?」後來他才知道,住在美濃偏南的地區稱為「南隆」,當地人通常也不當自己是美濃人。連他自己都很訝異。

想使力卻完全使不上力的陌生感,反而激起溫仲良想更深入的認識美濃這個客家庄:不如來做地方誌的調查,重新認識農村和農民的價值。

但說起來容易,實際執行起來,溫仲良卻挫折連連。

由於農民對陌生人來訪很有戒心,他經常得吃閉門羹,此外,最大的難題是:因為不懂,有時連農村即將失落的無形資產在哪裡都不清楚。他記得,一回拜訪製作手工掃把的店家,想買把掃把回去拍照,店家卻說:「掃把不能只買一把。要同時買兩把,一把掃天(指天花板),一把掃地。」聽起來頗新奇,可是溫仲良從沒聽過,以為是店家想多賺錢的說法,但之後問了老一輩親戚才發現,原來客家族群還真有此習俗。

為了面對自己的不懂,他花更多時間和在地農民交朋友、博感情。採訪那幾天,離開工作室後,雖已是晚上九點,他仍前往農民家中拜訪、聊天。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推廣股長鍾雅倫說,溫仲良經常為了一個主題,每天去找同一個農民,無論晴雨,跟他喝茶、聊天,幾乎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再從中找到農民不覺得特別、但卻是重要的觀察。她舉例,像是美濃的一個山腳下,因為風大害蟲不易靠近,所以特別適合栽種小番茄,這種連農會都無法掌握的資訊,就是溫仲良等人挖出來的。

當越來越熟知美濃的美,溫仲良更不時捍衛家鄉。因美濃水患不斷,政府打算以垂直河堤來治水時,他馬上跳出來反對,因為一條兩岸距離不到幾十公尺的小溪就此活生生被切割開來,毀了美濃農村的景觀和當地人的互動,為了堅持即使不得已要築堤也要是斜坡堤防,且有綠化,他奔走於政府水利單位間。

我曾跟著他去拜訪、遊說水利單位,一談就是四小時,當中不斷在治理水患的方法上打轉,他目的只有一個:不要蓋垂直河堤。

遊說的過程,時而迂迴,時而挑明,連在場的我都覺得有必要一而再的重複嗎?甚至他也找來學者一起背書,用盡各種方法。雖然官方單位,受限法令,仍無法變更工程。溫仲良會後說,「我從中知道他們的底限在哪,態度又是如何,收穫很大。」溫仲良不氣餒,打算往更上層的決策單位行動,扭轉這抹殺美濃景觀和生活的工程。

因為想維護美濃賴以為生的水圳,只要水利單位的人到美濃,溫仲良更不放過任何傳遞保存水圳理念的機會。一回,行政院農委會水利處副處長胡忠一到美濃演講休閒農業,溫仲良逮到機會,就帶著他去看水圳,並直指水泥化的工程扼殺不少水圳。對他來說,不管對方有無因此受影響,只要將自己的主張,從地方發聲、傳遞出去就有希望。

不只捍衛,他也積極利用美濃賴以生存的根,創造新價值。「事實上,農村的價值還在,甚至我們很多文化的根源來自農村。」溫仲良說,白玉蘿蔔這個詞,就是從田野觀察來的。一次他在客家伙房拜拜,看到「土中生白玉,地上出黃金」的對聯,想來想去,直覺白玉指的就是美濃特有的小蘿蔔。 後來,為了要推廣蘿蔔節,讓農民在休耕期能有所補貼,他就把白玉一詞拿來運用。

起初,大家並不看好,認為過去家庭主婦在農閒時栽種的小蘿蔔沒有特色,為什麼要大量栽種。於是,溫仲良在資源有限下,投入人力和物力,撐起兩年的白玉蘿蔔節,試圖打響白玉蘿蔔的名號。終於,在第三年,白玉蘿蔔節引起熱烈回響。我問他:「一開始就篤定可以成功嗎?」他說:「沒有!但有機會就去試,試了才有可能性!」事實上,溫仲良的企圖更大,不只要大家來拔蘿蔔,更藉機傳遞客家村醃漬蘿蔔、醬菜的文化之美。

越是了解故鄉的根源,溫仲良也等於有了扎實的根,越是自在。他總是說,「那不是什麼調查啦,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這樣,溫仲良和農村田野學會的人一起游走美濃、進行調查。

和溫仲良一起工作多年的專案研究員鍾怡婷說,雖然生活溫飽無慮,但溫仲良賺不了什麼錢,也沒積蓄,卻死心踏地的堅守故鄉,即使過程中有不少公司高薪挖角,他仍不為所動,畢竟故鄉的根才是他前進的動力,而和農民一起生活的方式,也正是生活在家鄉的樂趣所在。

十九年前,一個興建美濃水庫的議題,讓受到壓迫的美濃客家人,誓死保護家園,絕不妥協,十足硬頸;十九年後,隨著反水庫運動而歸鄉的青年,懷著讓家鄉更好的決心,讓美濃用自己文化的根滋養在地,展現旺盛的生命力,一樣詮釋了硬頸在新時代的意義。

【延伸閱讀】到美濃,探尋客家之美

正月初九:迎勝跡,字紙祭
客家人對字冊文字敬重,不隨便丟棄,每年會統一將有文字的紙送到「敬字亭」回收焚燒,象徵敬字惜賢。

四月:野食節
傳達客家常民的野菜文化,生長在角落的野菜,代表旺盛生命力和客家人的智慧,近年來最知名的野菜,莫過於當地大量栽種的野蓮。

七月:黃蝶祭
當年因反水庫而舉辦的生態活動,除了看到黃蝶,也透過論壇或展覽等,讓大家對當地和環保有更深的了解。

十一月:白玉蘿蔔節
可以親自到田裡拔美濃特有的白玉小蘿蔔,體驗農夫生活。更能看到客家人將蘿蔔曬成乾,作成醃漬品,展現客家惜物的飲食文化。

小檔案_溫仲良

年齡:1972年生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經歷:高雄市美濃區農會顧問、「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現職:「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