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書封圖檔

家鄉菜就是傳家寶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遠居異地的移民,在味覺上總忍不住懷舊。移居加拿大的袁皖君,所懷念起的,則是童年時外婆家廚房裡的葫蘆麵疙瘩。於是她就在北國自家的廚房,設法調製記憶中台灣外婆的味道。而又因為旅居之地包容了多元種族,袁皖君更尋訪了移居自其他十二個國家的家庭,挖出其私房菜和家族故事。有些家庭已在加國生活了第三代,即便對原生地的地理風景已記憶模糊,卻仍保留飲食傳統,繼續煮食老祖母流傳下來的秘方。以飯菜香,證明自我獨特的文化血統。(文‧陳乃菁)

或許,有時人生就是一連串解碼的過程。若能畫一條弧線,與其他弧線交錯的點,就可能是每一個解碼的線索。有的人能捕捉到這樣的訊號,從此看人生,就有了非常難以形容的神秘感。在書寫採訪的過程裡,始終沒想過會遇上來自亞美尼亞的受訪者。Armenia,這個極少被提及、謎樣的國家。非常小。人口總數?三百二十多萬。是小沒錯,但她的袖珍卻揹負了巨人般的歷史、巨人般的傷口。一九一五年,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屠殺了亞美尼亞人,是種族滅絕,殺了一百五十萬。一個現今也才三百多萬人的國家被剷除了一百五十萬人。我真的難以想像,對身在當地承受的那些人民而言,這是何等的鉅創?

Stella為我示範她自小每逢過耶誕每家必備的糖炒杏仁時,爸媽剛好都在廚房。他們一聽到我提起土耳其進行的大屠殺,都有許多迫不及待要發表的意見。媽媽Knarik是個滿頭白髮的祖母了,她的祖母在大屠殺中成為孤兒,非常辛苦長大。影響想必是到Knarik這代,因為那夢魘揮之不去,雖然傷痛感覺已淡去,剩下的是種控訴歷史不公的憤慨,但這段慘劇仍在一般家庭裡像團黑雲般籠罩著。「還有德國,二戰時德國發現了亞美尼亞人聰明的血統,於是抓來很多亞美尼亞年輕人參戰。」父親Haroutoun說:「但不給他們武器,讓他們上戰場當炮灰。」Haroutoun激動的回憶反而讓女兒Stella很自然的希望他冷靜一點,那些都已是歷史。

不知為何這場景讓我有很濃的熟悉感,這種相處模式,跟我們的文化不也一樣嗎?三代同堂但各有立場各有表述,從不避誨要直接大膽發表意見,對著長輩也如此。我反而在其中見到一種熱絡與掩藏在自我防衛底下的深情。他們不直接說愛,但這就是他們說愛的方式。「在北美國家很容易遇到比較不易打開心扉的朋友不是嗎?」我刻意反過來問Stella。「對,但在我家鄉並不是這樣的。我的家鄉人們非常熱情,我們去拜訪朋友連電話都不用打,想去就到人家門口敲門。如果朋友來了就直接留他們用餐,把家裡最好的拿出來招待。」「真的?跟台灣一樣呀!」「真的嗎?我們是從不計較錢的,朋友有需要時,隨時會拿出來借給他們。我很不適應這裡容易把門關上、互不理睬。我在家鄉時大家都會在街上遊玩或聊天。」「我小時候也是。」「小時候大家都窮,但都很開心,反而很大方很願意付出。」Stella 的父親也過來參與對話。聊天的內容,多是回憶。但在回憶當中,還是Stella驚訝的叫了出來:「我發覺你們台灣人跟我們亞美尼亞人很相似呀。」「真的嗎?想想也對。」對談之間,Stella的母親在旁準備著晚餐,廚房內氤氳的熱氣蒸騰,大人小孩與兩隻小狗穿梭,Stella與父母坦率的爭辯著一件往事的對與錯。我突然覺得,這種帶著熱力的家人相處模式,不也就是一種愛的模式嗎?滿頭白髮的老祖母準備著晚餐,又洗又切又煮,張羅著家人們的點心、填飽他們在用餐前可能的飢餓。而家人們則在一旁享受老媽媽愛的付出之餘,彼此交流對談、言無不盡。似乎在一種最受到保護、並最令人放心的氛圍中,才可能有如此暢快的交流。

我問Stella,亞美尼亞食物有何特色?她說經過長期歷史上被他文化統治,現在已無法找到所謂的亞美尼亞食物了。一般家庭吃的食物都是混種,通常有希臘菜、土耳其菜,還有俄羅斯菜。而每個家庭都會視他們各人喜好來決定菜色。不過祖母Knarik端來了私藏的「糖漬南瓜」,被熬煮加糖漿醃漬到呈透明狀的南瓜片,讓我充滿好奇之餘,還對它那近似糖冬瓜卻又較柔軟的奇特口感一試難忘。無論亞美尼亞菜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正統,回家聽著亞美尼亞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作曲家Komitas的哀愁聖樂,配舉世無雙的透明糖漬南瓜片。我彷彿去了趟亞美尼亞聖山上的古修道院,抽離世事煩囂,只在人煙裊至處品嘗味蕾與心靈間的一點甜意。(摘自《老》書「亞美尼亞」篇)

書籍簡介_老祖母的家傳食譜

作者:袁皖君
出版日期:2012.4.18
出版社:自由之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