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王嘉勳Awi Sapu:放空自己重新學習

回部落尋找遺失的賽德克族文化

2022/05/06

LINE分享 FB分享

賽德克族人王嘉勳(Awi Sapu),是「第55屆十大傑出青年」得主。目前擔任南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他,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帶領著部落族人一起讓家鄉變得更美好。

南投縣仁愛鄉是賽德克族祖居地,從小在都市長大的王嘉勳,研究所畢業之後,放棄許多人夢寐以求到國外工作的機會,回到東岸部落展開一場尋根之旅,並決定留在家鄉貢獻所長。從剛開始被質疑,一直到這些年來陸續做出成績,他帶著部落的族人投入友善耕種、重建百年前的家屋、復育數量銳減的蝴蝶,種種作為讓族人對他印象改觀,並跟著投入振興部落的行列。

王嘉勳Awi Sapu

族別:賽德克族
部落:南豐社區


紐西蘭原住民帶來正面啟發

大學二年級時,王嘉勳前往紐西蘭參加國際原民活動,進一步認識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族,對於毛利文化與語言被妥善保護的作法印象深刻。「當時的自己,一句族語也不會說,對賽德克族的文化也一無所知。」王嘉勳說,看見同樣是原住民族的毛利人如此重視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突然覺得很慚愧。紐西蘭之旅為王嘉勳帶來啟發,他下定決心要重新認識自己的族語和文化,這也是他返鄉的重要契機。

因為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關係,大家對於原住民族抗日的過往留下深刻印象。王嘉勳說,其實電影裡的情節與東岸部落沒有關係,「人止關之役」才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120年前,賽德克族利用人止關的險峻地形,成功擊退日本軍隊,但這段歷史卻鮮少人知道。為了更加認識東岸部落的歷史與文化,王嘉勳循序漸進展開田野調查、耆老訪談、文獻蒐集等工作,再將資料一步步拼湊出來。

把消失一百年的家屋蓋回來

「把部落裡的族人找來一起蓋出消失一百年的賽德克族傳統家屋,是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王嘉勳說,剛回到部落時,他完全沒有看見傳統家屋。之後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就連年紀很大的耆老,也從未在部落見過賽德克族的家屋。

於是,王嘉勳興起了把家屋重新蓋回來的想法。他翻閱許多文獻資料和老照片,部落耆老也分享所知道的賽德克族工藝技法和建造家屋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研究蒐集資料、長達一年的時間採集造屋材料,最終與族人們一起完成這項高難度的任務,也保存了即將失傳的賽德克族工藝技術。

藉由田野調查、訪談與文獻蒐集,王嘉勳逐漸連結族人一同投入部落創生計畫,延續賽德克精神。

抱持空杯心態把自己倒乾淨

東岸部落曾是臺灣著名的蝴蝶谷,後因過度開發、農藥氾濫等,造成蝴蝶種類大量銳減。近幾年來,王嘉勳除了重建家屋之外,也積極復育蝴蝶,如今部落的蝴蝶種類超過230多種,琉璃鳳蝶、烏鴉鳳蝶、黃星鳳蝶、紫蛇目蝶等,都是這裡常見的蝶類。

王嘉勳說,豐富的自然生態和肥沃的土地,需要大家一起守護。他分享部落耆老說過的智慧語錄:「夠用就好,不是為了有萬貫家產,只是為了好好生活。」生產過頭就會破壞生態,王嘉勳串聯小農、青農、老農,以友善環境的農法和有制度的管理方式,活絡在地的產業,重新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也希望為想要返回部落的年輕人有更多工作機會。

現在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回來。王嘉勳說,回部落沒有捷徑,首先就是先好好認識它。就像部落耆老常說的一句話:「慢慢來比較快。」在凡事都追求快速的時代,這句話特別值得省思。王嘉勳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年輕朋友回部落前,要帶著空杯心態,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杯子,先把裡面的東西倒乾淨,才能夠接受新的東西。

部落的生活節奏是緩慢的,把腳步放慢、心態調整好,重新去認識部落的文化與歷史。這些年來,王嘉勳看見許多年輕人找回族群認同,以身為原住民族感到驕傲。他們陸續返回部落,讓部落有了更多可能性。他建議想要回部落的年輕朋友,先了解部落優勢,然後利用在外面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部落貢獻一己之力,相信祖靈的信仰、莫忘初心,繼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新世代可從部落耆老身上學到許多智慧與技藝,王嘉勳建議要以空杯心態,將內在倒乾淨,才能接受新事物。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