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傳統婚禮的華麗盛事

延續三千年的倫理與聖潔

2020/05/14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大時代環境之下,當原住民族文化不斷流失的時候,排灣族保存最好的文化是婚禮制度。」這是屏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拉夫琅斯‧卡拉雲漾,接受採訪時的開場白,但也因為傳統婚禮制度的保留,也等於是延續了三千年排灣族的倫理及聖潔。

談到排灣族的傳統婚禮,以南排而言稱為普帕遼(puvaljaw),而東排則稱為普擇歌兒(pucekelj),說三天三夜可能都說不完,因為光是排灣族就有分北、中、南、東排灣族,又依照貴族、平民的身分,儀式及裝飾也會有所區別。曾經聽說過,有排灣族家庭光是確認階級到聘禮,就討論了兩年之久。

一般人提到排灣族傳統婚禮,第一個印象就是華麗且隆重。拉夫琅斯說,早在日據時期,日本人就企圖禁止排灣族使用傳統婚禮儀式,但在貴族們的堅持下,為了舉行傳統婚禮,不惜想方設法要把日本警察支開,「因為貴族的堅持,才讓婚姻制度得以保存到現在。」拉夫琅斯說道。

下聘禮等於是階級確立

儘管現在社會結構改變,婚禮儀式被保留了下來,但深層的意義及價值,卻越來越少有人了解。因為排灣族很重視階級地位,即使是貴族,也有分階級,階級的不同,也會影響婚禮的儀式,「從一開始男女雙方家長見面討論,第一步得先要弄清楚各自的階級,把各自的族譜拿出來一一審視,分辨各自的階級高低,才能進一步來談聘禮和儀式,其中又以貴族聯姻,最為講究。」

拉夫琅斯說,階級的高低會影響後續的下聘禮及儀式,若是雙方階級一樣,就會尊重女方的要求。但也有另一個情況是,與外族通婚,在外族部落就依照該族的儀式,但回到自己的排灣族部落時,還是要依照排灣族的傳統儀式,這時候外族的一方,就得請出部落耆老協助討論。

階級的確認,也是一種身分的確認。最高階級的貴族聯姻,聘禮一定要有琉璃珠、陶甕以及土地,其中光是琉璃珠和陶甕,還有分40幾種等級,若是中下階層的貴族,琉璃珠和陶甕的等級就可以選用次階的,但第五階以後的貴族,聘禮就不能出現琉璃珠、陶甕以及土地,改以鐵器為聘禮,像是刀、鈀、鐵鍋等。

樹豆配山羌肉 代表婚禮談妥

若是平民階級結婚,則是會以織布品、編織器皿、農具及工作刀等,以生活所需的物品作為聘禮。但即使是同族結婚,不同部落所下的聘禮也會不一樣,假如兩方的部落,要經過10條河流,就得送10副犁田的鈀或鐵器,代表造橋禮,等到進入對方的部落以後,還有傳統領域的禮。

儘管現代社會,對於階級及傳統送聘禮的要求,不再像過去一樣講究,甚至開始會用聘金來取代聘禮,「但只要是還保有傳統價值的貴族,比起金錢,他們會寧願要聘禮,因為那才是身分及傳統精神的象徵。」拉夫琅斯說道。

儘管排灣族傳統婚禮儀式繁瑣,但現代人最常忽略其中一項重要的儀式,就是在婚事都談妥以後,除了要吃圓的年糕外,還要吃樹豆加山羌肉,象徵婚禮儀式已經談妥,雙方約定已經確立

盪鞦韆象徵新娘的聖潔

下聘完成以後,就照著約定的儀式進行,現今談到排灣族的婚禮儀式,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盪鞦韆儀式,賦予排灣族傳統婚禮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排灣族語中,結婚用的鞦韆,北排稱為迪優瑪(Tjiuma),南排則稱為琉卡伊(Ljukai),是聖潔的意思,也象徵新娘的完璧之身。

拉夫琅斯說,過去對排灣族父母來說,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狩獵手藝精巧,保有完整生態知識;反觀女兒,則是希望出嫁時能保有完璧之身,因為唯有如此,才可以設置鞦韆。因為鞦韆代表女孩子的身體在空中飛舞,是女性特有的權力,無論貴族、平民都可以上鞦韆,但是設置鞦韆的樹梢及裝飾,會因為階級不同而不一樣,展示排灣族社會的傳統倫理。

排灣族傳統婚禮中,不僅強調階序倫理,也注重女孩子的聖潔,所以在婚禮儀式還未結束前,新郎和新娘都不可以有親密舉動。其中有一個揹新娘儀式,必須是在伴郎的協助下進行,並且新娘一定要哭泣,也等於是向青春告別,之後新娘爬上新郎的背上,此時仍然不可以有過多碰觸,直到新郎揹著新娘繞場一周,證明自己有能力保護新娘以後,才算通過,正式成為夫妻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66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