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是名字也是族譜

孩子命名延續家族的生命

2020/05/14

LINE分享 FB分享

孩子的命名,等於是家族生命延續,像是在傳統排灣族社會裡,名字要冠上家屋名,新生兒的個人名要依照地位,不可以僭越。然而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命名文化,講究生命的意義,且一生中至少有3次改名,較為特殊。

傳統排灣族的命名文化,是個人名加上家屋名。但因為排灣族社會,並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重視階級,所以在決定孩子的個人名或家屋名時,就得從結婚儀式開始說起。

屏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拉夫琅斯‧卡拉雲漾(Lavuras Kadrangian)說,若是在談婚事時,雙方的階級相同,就得依照父母在家族裡的輩分排名,第一個孩子依照輩分較高的家族取名,下一個孩子就會依照另一方的家族。

若是不同的階級,就一定依照較高階級的家族取名,也等於是提升另一半家族的地位,但在決定之前,不管是貴族或平民,都還是得先遵循孩子的祖父母意見,命名決定以後,就得在30天內舉行儀式,召集雙方家族,當眾宣布,若有疑慮,就會當場討論,「因為階級較低的一方,往往也會想讓孩子取一個階級較高的名字,但就得徵詢高階級一方的意見。」

排灣族依照族譜命名

排灣族的命名是依照系譜,拉夫琅斯就以自己為例,這個名字在自己的家族,已經傳承了第四代,「所以命名是有倫理的,而且非常嚴格,即便同是貴族,但沒有通婚,就不能拿別的貴族家族名字來使用。」

但在經濟社會的改變下,拉夫琅斯坦言,現在有人會花錢買名字,請求貴族賜名,以求提升階級。這樣不僅會壞了倫理秩序,未來孩子在談婚事時,一旦檢視族譜,也容易遭受質疑,反而會傷害孩子,「所以命名一定要依照家族系譜。」

相較於排灣族重視家族與階級,蘭嶼的雅美族人更強調生命禮俗,所以命名文化較為特殊,是親從子名制(teknonymy)

按照雅美族的命名習俗,若是單身未嫁娶的子女,在名字前會冠上Si(希),等有了孩子以後,就會隨著孩子的名字更改。若是男性就是Syaman加上孩子名、女性則為Sinan加上孩子名,意思是某某的父親或是某某的母親。有了孫子以後,又會隨著孫子而變動,男性為Sian加上孫子名、女性為Saiban加上孫子名,所以從雅美族人的名字上,就可以清楚知道他的身分。


創名制 與生命有連結的名字

「生命是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祖靈保護的。」原住民族委員會雅美族族群委員希婻‧瑪飛洑(Sinan Mavivo)說,除了親從子名制外,還有一個創名制,就是創造一個與生命有連結的名字,所以孩子的命名就很重要。

像是Mapong,是「恰巧遇到」的好預兆之意。希婻‧瑪飛洑說,在漁人部落就有一個Mapong的故事,因為早期蘭嶼取得水源不易,那時有一個父親,意外找到了沒有被開闢過的水源,可以供家族使用,回部落之後,孩子恰巧出生,所以家族就決定以Mapong作為孩子的名字。

在雅美族社會裡,名字不分男女,強調生命的意義。在命名時,都必須徵詢家族長者的意見,一般都是由孩子的祖父母來命名,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講究謙虛,不取太驕傲的名字

但特別的是,孩子在一出生時,會有兩個名字。希婻‧瑪飛洑解釋,因為根據傳統文化,雅美族在孩子一出生時,就會取一個「強褓時期」的名字,因為早期生活環境較差,孩子早夭的機率較高,最長會等到孩子滿一歲時才正式命名,但隨著現代醫療發達,時間縮短為在滿月前命名,這時候孩子就會有兩個名字。

「如果沒有名字,就代表非人,是魔鬼。」所以即使是在強褓中,還是會用一個暫時的假名稱呼。希婻‧瑪飛洑就以自己孩子瑪飛洑的名字為例,在雅美族語中,瑪飛洑意思是「一個人」,所以在部落裡有好幾個人叫瑪飛洑,所以當有叫瑪飛洑的人去世時,那段時間,他的孩子就得避名諱,暫時改回強褓時期所取的名字,「雅美族人重視生命,忌諱死亡,因為名字就像是一個記號。」希婻‧瑪飛洑說道。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66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