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超越有限地平線的姚宇謙(Lowking)

掀起太魯閣浪花的原漢混血

2021/10/04

  • 文字 / 撰文|蔡舒湉 圖片提供|好痛音樂
LINE分享 FB分享

憑2020年首張全創作電音藍調(Electric R&B)專輯《散步到地平線》入圍第32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的姚宇謙,為太魯閣族與漢族混血,雖一度失落母體文化,他不負族語名「Lowking」的勇氣、勇敢寓意,積極貫徹追尋身分與音樂的強烈企圖心。

為創作生涯第一首母語歌曲〈後山Feeling〉,姚宇謙(Lowking)不斷與住在花蓮的外婆通電話請益。他的父親是漢人、母親為太魯閣族,但直到升學才開始學習母體文化,卻沒料到,首張創作專輯竟讓他挺進第32屆金曲獎。「我們常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其實當你踏出去時就是準備好的時刻。」

姚宇謙 Lowking

1994年在臺北出生、花蓮成長。父親漢人,母親為太魯閣族。2020年發行首張全創作電音藍調(Electric R&B)專輯《散步到地平線》,並入圍第32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創作母語溯源土地血緣

專輯《散步到地平線》的創作契機來自他拿下2018年「PASIWALI大賞」的〈後山Feeling〉。姚宇謙笑著說,當時外婆面對他突如其來的熱烈諮詢大感意外,因為連她老人家自己都不太說族語了。這首歌表達思鄉與歌頌家鄉美好,副歌的「gili」(太魯閣族語:漂亮)轉介自日文的「綺麗」,反映出族人經過日治時代的歷史脈絡。在製作其他歌曲時,他不斷思考原民元素是否還有更多可能?

「改作運用原住民族文化財產,勢必會受到嚴格的檢視眼光。創作就是心中要有一把尺,抱持尊重的心態,並向部落可信任的耆老請教,就不怕被限制手腳。」他在〈all nite all nite〉找來賽德克族的幽谷.瓦歷思共創,融入賽德克的歡樂古謠,反映兩族的生活遷徙關係,以及族語與文化的高度相似度。

參與PASIWALI原住民族音樂系列企劃讓姚宇謙看見更多創作的可能性。

尋「ME」失根的靈魂

直到升高中考原住民族語認證階段,姚宇謙才從媽媽口中得知自己是太魯閣族。但他發現,來自部落的年輕人擁有他全然不同的生活體驗,內心的悸動十分劇烈。這種失根狀態在上大學後有了大逆轉,他加入原住民族聯誼性社團「拿珊瑪谷」(泰雅族語:我的家),之後當上社長在學校建構原民青年的「小部落」,互相交流生活經驗,讓失根的人找回母體文化,並極力消除大眾對原民的刻板印象與奇怪想像

畢業後,姚宇謙對自己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目光,於是藉由音樂創作做更深度的探尋。「高中放學後我會去看海、聽海浪的聲音,海天一線處最為奇幻,彷彿可以發生任何事情。花蓮的海、慢節奏和族群融合感,在我的生命中占據重要地位。」

姚宇謙透過歌曲創作,找到與母體文化的連結,讓文化適當地以旋律詮釋。

大海裡掀音浪的小魚

姚宇謙從高中開始學木吉他,後接觸電腦編曲,進入唱片公司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真假音切換技巧,作品反映生長環境的山海元素,以及流行、節奏藍調、輕饒舌、電氣等色彩,希望如同水一般輕鬆、自由而柔軟,同時包覆一層神祕的電子感。「現代是最好與最壞的時代,看似讓門檻變低,其實海變大了,憑什麼你掀起的浪花就能被看見?想禁得起競爭,就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受眾。」

〈靈鳥Sisil〉指引人生路線

在許多原住民族神話中,繡眼畫眉是祖靈之鳥,太魯閣族人上山時總是凝神聆聽「靈鳥(Sisil)」叫聲的方向,一則指引今天上山打獵的方向,一則可判斷吉凶,鳥鳴來自左邊或發現鳥兒一直攔住去路都是不好的徵兆。姚宇謙運用電音節奏營造迷幻和自然交錯的當代太魯閣族概念,並強化歌唱層次,副歌以氣音耳語鋪墊縹緲氛圍,猶如在雲霧繚繞的深山匐匍前進。

談及入圍第32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受寵若驚的姚宇謙說:「做音樂要一直求新求變,不要太在乎失去,讓自己開心最重要。」他羨慕在部落中成長的小孩擁有一種無法複製的特殊氣質,「那是我們最得天獨厚的東西,要努力接收和珍惜生活中的稀鬆平常,將來踏出部落才能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如果你和我一樣過了很久才開始找尋,別害怕犯錯,重點是持續往前走,持續練習、接觸。抱持信仰,母體文化必定有獨到之處等著我們去發現!」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3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