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卡那卡那富族人的智慧漁具

捕魚智慧無窮無盡

2021/03/25

  • 文字 / 撰文、攝影/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原住民族的捕魚智慧可說有百百種,而住在高雄那瑪夏山上楠梓仙溪畔的卡那卡那富族人,就非常擅長製造各式各樣適合在溪流捕魚的漁具。

從平地到高山都有竹子,且種類繁多。對於原住民族而言,把竹子拿來當做製作日常工具的材料更為普遍。之所以能廣為運用,跟竹林容易栽植且生長迅速有關,一支竹子長3至4年即可取用,加上竹子極有彈性、可彎曲,因此成為臺灣原住民族愛用的材料。

捕魚前先舉行河祭

入夏的高雄那瑪夏春雨剛過,梅雨乍到,河水豐沛,魚群隨之出籠,此時正是居住在當地的卡那卡那富族人捕魚的季節,族人搬出漁具,準備到河裡捕魚,如同一般原住民族的習慣,捕魚前會舉行河祭(kaisisi cakulan),敬告河神與祖靈,祈求今年捕魚順利平安並保佑漁民豐收。

卡那卡那富族人捕魚多在楠梓仙溪上游,現在改名為旗山,這條溪的支流密布,包括那都魯沙溪(Naturusa),又稱為老人溪的那尼撒魯溪(Nangnsaru)、那之蘭的達卡努娃溪(Tanganua),以及村落盡頭又稱一溪的貼布貼爾溪(Teputer),都是漁撈的極佳地點,溪裡有著豐富的苦花、石斑、馬口魚、溪哥及數不盡的河蝦、河蟹、貝類等,這些魚群穿梭在深潭綠濺中的美味綠藻(Kunam)間,一邊悠遊,一邊覓食!族人只要把漁具放在河裡固定好,經過一天一夜的時間,隔天來收網,當天便可以將漁獲拿回家現煮鮮烹,成為美味佳餚。

卡那卡那富族人的捕魚工具

原住民族很早就發覺竹子是一種彈性及韌性都極佳的材料,並廣為運用。尤其是卡那卡那富族人的捕魚工具,幾乎都會使用到竹材。卡那卡那富族人的漁網有以苧麻織成的,一般做為捕撈用、也有竹子做的竹網,取用大約直徑1至2公分的細竹,裁成差不多近成人一般高,一端用黃藤綁起來,一端也用黃藤織成一個開口,整個竹網狀如喇叭,使用時開口朝著河水來處,順著竹網喇叭的線條往前堆砌石頭,堆出V字型來圍堵魚群,就可捕撈一整個竹網的溪魚了。這種竹網經常拿來捕撈族人最喜愛的苦花。值得一提的是,卡那卡那富族人很懂得生態永續,竹網的網洞大小有3至4公分,可以讓還沒長大的苦花從網洞中鑽出去。

竹製漁網呈喇叭狀,一端用黃藤綁起來,另一端也用黃藤織成一個開口。


在楠梓仙溪岸邊常見一種細瘦如草的細竹,卡那卡那富族人喜歡整叢取來綁成一束,做成製造捕捉溪蝦的陷阱(Song),放在溪流中用石頭壓住,並在竹叢中灑上一些煮熟的小米當做餌料,一到晚上便有成群的溪蝦來棲息。放在溪裡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將整叢取出水面,彈一彈,便收穫滿囊。

卡那卡那富族人的魚簍則用粗壯的麻竹筒,長長一根開口朝上,綁上繩子側背,隨時都可以把捕獲的漁獲裝進去。除了用竹麻漁網來捕魚外,也可以用魚叉。魚叉是用一根長約3公尺的桂竹,直徑大約4公分,裝上鐵釘固定,便可用來捕魚了!


「山棕葉羽衣」則是一種創意即時雨衣,只要隨手採來兩片大塊的山棕葉,部分交互疊在一起,上中下綁起來固定,就是一個即時可用的雨衣了。

在捕魚時如遇下雨,便可輕鬆製作山棕葉羽衣,不怕雨淋。

翁博學長老表示,卡那卡那富族對於河川保育有一套遵循自然法則的行動,每年4月雌魚下卵時,族人便不會到河邊捕魚,讓魚卵有一個安全的孵化成長環境,待小魚長大後,族人才會再下河捕魚,這便是一年之中捕魚之始,河祭就在此時舉辦。所以楠梓仙溪及其支流至今都有水族生態。

族語關鍵字

Karaskasa 漁網
Kunam 綠藻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4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