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環島吃魚鮮

魚達人帶路

2015/08/03

  • 文字 / 如果出版社
LINE分享 FB分享

吃魚,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學問。想想看,一般人買魚時就算再怎麼仔細辨認,魚攤上的魚能認得的,恐怕也很難超過十種。很多人都曾經沿著台灣各地的環海公路旅遊,甚至也去過澎湖的沿海公路,從岸上瞭望蔚藍的海水,這種時候心裡或許曾想過在深不見底的海面下,都棲息著什麼樣的魚?

超過二百種 台灣魚最美味

若是將這兩種記憶串聯起來,將市場、漁港拍賣場看過認識的魚,與記憶中宜蘭頭城鎮北關望潮、台南安平海水浴場、墾丁萬里桐海岸、澎湖跨海大橋這些知名看得到海面的景點連連看,猜測哪些景點的海洋,出產哪些名稱的魚;如果這是品嚐海魚的基本知識測驗,絕大多數的人大概都不可能拿到像樣的成績。的確,除了曾親眼看過這些魚在海裡游、或從海裡撈捕出水的潛水玩家、海釣玩家及漁夫,否則一般人連淡水魚、海水魚都無法分辨,更不用說與海水、海岸風景聯想在一起。

要系統性的了解台灣四周的魚類,就要知道台灣東海岸是岩石海岸,以蘇澳為界,北為淺海,南為深海,而西海岸以澎湖為界,北為沙泥底,南為珊瑚礁,了解這道「劃分台灣海鮮產地的十字線」,就能大致掌握挑鮮魚的原則。例如,有些魚只限定棲息在岩石海岸,宜蘭的北關望潮就是典型的例子,附近海裡的魚屬典型岩石海岸的魚。而棲息在台南安平海水浴場的就屬於沙泥質海域的魚。墾丁萬里桐海岸是珊瑚礁海域,當然棲息在此的魚,就屬珊瑚礁海域的魚。菜市場買到的珊瑚礁魚,身上從來不會綁著一塊珊瑚礁,岩石海岸的魚身上也不會連著一塊石頭,反倒是著名觀音山綠竹筍故意沾著黃泥,多汁甜嘴的沙地大蘿蔔沾著沙才能賣得好價錢,因此多數人們無法將魚種與海岸地質類別聯想在一起,就不足為奇了。台灣經常在吃的魚有二百種,是日本的三、四倍。此外,魚名的組成也很複雜,台灣屬移民社會,同一種魚,不同籍貫的人講法也會有所不同,如鰹魚,這是國語的叫法,閩南人則叫烟仔,宜蘭人講「倒骨」,中國內地來台灣的人,則稱之為「炸彈魚」因為和炸彈的樣子很像。

島小魚豐 環台輕鬆吃

台灣全島南北端最長大約四百公里,鐵路、公路多沿著濱海不遠處的平地、丘陵建設,交通十分便利。濱海漁港都有便捷的公路網相通,因此屏東東港鎮的東港漁港打撈上岸的漁獲,凌晨兩點拍賣後,清晨趕赴高雄、台南、嘉義的菜場早市,並沒有太大的困難,甚至台東成功的魚貨陸運抵達東港拍賣也不是難事。同樣的運輸路程,南方澳的魚賣到梧棲魚貨直銷中心、台中的市場等,甚至更近的基隆、台北也都沒有問題。

一般沿近海行駛的漁船,扣除風力、潮汐洋流的影響,行駛四個小時大約可航行五十公里。那麼新竹出海的漁船,幾乎能進到桃園竹圍漁港販賣,台北魚販若到這裡買魚,那麼新竹魚到台北也看得到。同樣的行駛距離,台南安平漁港的船,就能到達澎湖打魚,再回到安平販賣。就是因為台灣不同地質的海岸幅員小、距離近,以至於像安平這種沙泥質海岸的漁港也看得到澎湖附近的珊瑚礁魚,宜蘭頭城大溪漁港這種岩石海岸漁港岸上拍賣的,也可能是冬山鄉沙泥底海岸的魚。因此除了魚類知識不易在日常生活獲得之外,台灣地方幅員不大、交通便利竟然也是讓人對魚類的了解產生混淆的原因。

小檔案_李嘉亮

一個月釣魚十八天,曾經七天跑遍澎湖十一個島,溯溪野宿六天只為了釣一天魚的台灣魚達人。
曾任釣魚人雜誌總監,現任魚飲社會企業負責人。
對台灣海洋及魚類生態、釣法、挑魚、吃魚的秘訣瞭若指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