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dreamstime_xl_17721648

OPEN-DBGB提供

達志影像

Asiate提供

Chef’s Table at Brooklyn Fare- Amanda Marsalis攝

Fusion

84種烹調戲法的美食前哨站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如果不是「加州卷」的出現,壽司將會是美國人不敢下嚥的食物。隨著資訊的流通和交通便利,這世界越變越小,當人種都以混血為大宗,料理的世界亦然,「融合」(fusion)料理,也有人進一步翻為「無國界」、或更貼切的「混搭」料理,也成為新潮流。

紐約,聯合國總部所在地,本身就是個族群大熔爐,從阿富汗到衣索比亞,八十四種烹調方式,你可以每晚都在不同的餐廳吃飯,整整吃上四十六年都不會重複。各地移民帶來自家的香料、食譜、食材扔進這個大鍋中煮,而這個城市追求前衛的基因,更讓融合料理成為最佳選擇,許多紐約知名的餐廳都因其打響名號。此外,東風西漸,身為風潮前哨站,比起其他城市,紐約的融合料理更具亞洲菜的色彩。此外,受到義、法等歐陸料理的影響 ,八○年代開始,美國菜也開始質變,「新美國菜」(New American Cuisine)崛起。

亞菜風潮 紐約客瘋吃刈包

就像歐美人總分不清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對於亞洲菜也是,中國菜、泰國菜、越南菜、星馬菜,並不太知道箇中差別。中菜是最早植入美國的亞洲基因,十九世紀中隨廣東移民登陸西岸,當時的中菜還是配合美國人的口味,簡單的蛋炒飯、基本的肉和蔬菜,加上酸甜醬汁和醬油,多數靠著方便的外賣普及。二次世界大戰後,稍微回歸原味、精緻的中菜才開始出現,成為中產階級的飲食主流。而隨著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增長,風味與裝潢俱佳的時尚中餐館在美國扶搖直上,名廚加上名設計師,帶點法、美風格的改良式中菜,成為曼哈頓名流的新寵。

除了在中餐館聚集的法拉盛(Flushing)地區,在高級餐廳一級戰線的曼哈頓也出現金碧輝煌,有宛如時尚夜店的「Buddakan」。這間以佛為主題的中式餐廳,用其氣勢磅礡、神秘性感的設計,吸引電影「慾望城市」、影集「花邊教主」借景拍攝,成為曼哈頓最火紅的亞菜館。占地一萬五千平方呎(約四百二十坪),庭園建築窗櫺配上巴洛克式的大廳,華麗吊燈從挑高六米的天花板垂下,三十英尺的用餐大長桌讓然聯想到電影「哈利波特」。如果只是吃氣派裝潢,挑剔紐約食評可不會放過,但它以粵菜為主,結合西式烹調、擺盤概念的融合料理,晶瑩翠綠的毛豆餃、招牌烤鴨、麻婆豆腐、阿拉斯加黑鱈……口味亦不俗。

七○年代,日菜、泰菜、越菜的陸續加入,在一些名廚的加持下,逐漸有聲勢。如餐飲大亨尚喬治(Jean-Georges)因其在泰國、新加坡、香港待過的背景,大力將融合亞洲獨特辛香料與烹調方式的料理推上潮流。而日籍名廚松久信幸(Nobu Matsuhisa)則是把在秘魯掌廚時的經驗,用南美的食材手法結合日本料理,創造出嶄新的菜色,讓他在美一炮而紅,更讓影星勞勃迪尼洛願意砸錢拉他到紐約開餐廳,從此「NOBU」成為亞菜fusion的代表指標。

而原本他旗下的行政主廚森本正治(Masaharu Morimoto),則參加電視台「料理鐵人」(Iron Chef)節目迎戰世界名廚,有扎實的壽司與懷石料理為根基,熟悉東西料理的他,以融合歐、亞、美色彩的「新日本菜」打響名號。之後更在美另起爐灶,紐約的店「Morimoto」找來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這是安藤忠雄創作至今所設計唯一的一家餐館,設計造價一千兩百萬美元。店裡的招牌「鮪魚韃靼」、「味噌黑鱈」,甚至是蘸巧克力藍莓乳酪醬的天婦羅,將烤鴨肉挾進有鵝肝味的可頌麵包……森本無國界的藝術美感與料理創意,傳達了在美日菜的個性。

然目前在紐約最紅的亞洲菜,不是高檔的日式餐廳,也不是華麗的中餐館,而是一位韓裔美籍的年輕廚師張大衛(David Chang)開的「Momofuku」系列餐廳名字是日文,卻賣拉麵,賣春捲,賣台灣人熟知的「刈包」。想不到靠著這款「台式漢堡」,張大衛快速的竄紅,登上二○一○《時代》(TIME)雜誌百大人物,讓包五花肉、酸菜、醋漬小黃瓜、海山醬(類似吃粽子用的甜辣醬)的刈包在紐約變成火紅的時髦玩意兒。重點就在那兩片軟嫩滑腴的豬肚腩五花肉,選用肉香十足的伯克夏豬(Berkshire),油了紐約人的嘴皮,更塑造了亞洲菜在美的新樣貌。

新美國菜 小農食材精緻廚藝

法式、日式大行其道,幾乎攻占整個頂級餐廳市場,這讓一群土生土長的美國廚師開始不平衡,難道美式料理的代表只能是漢堡和熱狗?他們要打造出自己的格調。強調在地傳統食材為本,擷取這些移民美食的精華,加上創新的烹調技巧、擺盤美學,重塑美國菜的新樣貌。金融海嘯後,中價位餐館與小酒館(Tavern)在紐約如雨後春筍,而這些餐廳不約而同、抬頭挺胸的標榜「新美國菜」,和走向少油輕鹽、擺盤更精緻的「新美國菜」(New American Cuisine)的革命運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提出新美國菜的先驅名廚柯里奇歐(Tom Colicchio),他旗下的「Gramercy Tavern」是紐約人最愛的餐館,他強調以當地、當季的新鮮食材,汲取義、法等料理的精髓,輔以細緻擺盤,讓美國菜升級。另一位餐飲大亨帕墨(Charlie Palmer)進一步提出不被局限、活力四射的「前進式美國菜」(Progressive American Cooking)的概念,他做出解釋:「這是一種持續演變中的烹飪風格,運用經典法式技巧,著眼在美國的地方食材。」這也與他從小在農場長大有關,他希望能運用本土小農的食材,但同時有精緻餐飲的美感。哈德遜河谷鵝肝、加州魚子、緬因州龍蝦……他在曼哈頓的米其林一星餐廳「Aureole」早已成為當地金融菁英們的廚房,如同店名「光環」一樣,是代表新美國菜躋身頂級餐飲之光。

【延伸閱讀】紐約最熱門的餐廳Chef's table at Brooklyn Fare

紐約餐廳當紅炸子雞不在曼哈頓,而在布魯克林!這是「Chef's table at Brooklyn Fare」,名列《米其林紐約餐飲指南2012年》布魯克林唯一的三星餐廳,也榮登《紐約時報》全紐約最好餐廳的榜首。但,這是一家開在超市裡的餐廳,只有一張口字型的大型不鏽鋼桌,客人就坐在桌子的三邊,僅僅18個位置,廚師則在桌子的一邊做菜、上菜。

光看這些條件,讓人一頭霧水,這家餐廳好在哪裡?吃過米其林餐廳累計超過四百顆星的國巨前董事長陳木元,也是該餐廳的粉絲,他說,這兒打破很多規則,除了主廚César Ramirez親自在顧客面前做菜(而非只是開店的主廚),一餐下來,平均可吃到20道以上一口大小的菜色。「推陳出新,即便去很多次,也吃不到同樣的菜。」而且主廚很有個性,「餐廳裡不準拍照、不能寫筆記,還要六週前預約。」卻仍讓大家趨之若鶩。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