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阿美族編織出時尚扉頁

棉麻屋手做包包,讓新原民工藝迎向國際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開車馳騁在台東沿海公路上,很容易受壯闊大景誘惑而忘情向前。不過,在東河鄉隆昌村路段、台十一線一百三十八公里處,卻經常有人特地停車,甚至一次來幾輛遊覽車,只為了找一家傳說中的熱門店--「棉麻屋」。

編織包魅力熱到東京參展

剛踏進棉麻屋,有點來到日本雜貨誌裡特色店家的感覺,但其中點綴的漂流木裝置,又隱約提醒這是在台灣。整間店乍看全白色,實則還有米白、淺灰。隨著季節還會加上變化,就像明年春夏就會出現一些草綠色。亞麻、棉麻線手織的袋子、帽子,手染圍巾、米白T恤……,氣氛一片潔淨平和。殊不知,這間台東小店背後展現了巨大影響力,吸引了台北,甚至國際的眼光。明年她已經預定到法國參展、甚至在上海開分店的計畫了。

在google 輸入棉麻屋, 有高達一百五十多萬筆搜尋結果,不少網友將它列入台東必訪點,因為編織速度無法量產的大袋子,就算缺貨網友也願意等。我一位朋友一聽我要到台東出差,也立刻拜託我幫她帶一個棉麻屋大包包,可以不計價錢。屋中牆上簽名版名人多到爆,安郁茜、呂芳智、曲家瑞、萬芳……,包括林懷民都來過。說來這家小店並不在東河鄉熱鬧的都蘭部落,但是因為它,眾多自由行者甚至團體客都拉車到這兒來,讓台東熱往更偏鄉擴散了。

旅館教父嚴長壽的「公益平台基金會」網站,曾描述知名設計師呂芳智一進這家小店,拿了一個包包就不曾離手。後來,另一位知名設計師陳季敏也深受吸引,願意將龍惠媚作品在自己品牌「Jamei Chen」台北的店面展售,讓來自台東的手工藝能見度更高。不過,龍惠媚說,現在棉麻屋實在來不及織那麼多產品,她又想慢慢做求精緻,因此合作暫停,日後再看看機會。龍惠媚也曾數次受政府邀請,遠至溫哥華、東京等地參展。

一場奇遇打開小店知名度

細看這家台東小店之所以能產生這些魅力,在於店主不按「台東牌」出牌。棉麻屋位於阿美部落,但店裡見不到任何原住民圖騰,尤其是阿美人愛用的紅色。身為阿美族、又曾在醫院工作的龍惠媚,全都白白的作品,甚至曾被族人認為,「惠媚的帽子、包包都生病了……。」不過,她創作不用原民傳統圖案,卻有著超越地域的吸引力,很得外國人很愛。每次帶作品出國參展,沒一次帶著作品回家,因為全被買光了。

十三、四年前她就在部落裡的小屋,開了小鋪。從前台東遊客不若現在多,當時仍在醫院上班的龍惠媚,只能趁週末才把店門打開,可想見車馬稀的狀況。直到有一天,一輛路過的遊覽車,意外在店門口停了下來,就此改變了棉麻屋的未來……。這輛車上,載的是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副教授謝大立、「台灣觀光教父」嚴長壽等藝文界、商業界重量級人士。前者眼尖,在台十一線奔馳的車上,一眼瞥對面那家白色小店有看頭,急忙請司機掉頭。眾人湧入棉麻屋,驚訝台東海邊有這等水準、走自己路的原住民手藝。那時候,一群名人走進店裡驚呼連連,她則嚇得說不出幾句話。嚴長壽等人後來甚至協助龍惠媚獲得貸款、及早買下現在店面兼住家的老屋。

龍惠媚至今仍感謝這一份奇緣。棉麻屋的好東西就這樣在藝文圈、旅遊圈、貴婦圈傳開來,包括不少國外觀光客也知道這白色小店是東海岸必逛景點。我們在該店休假的週一拜訪,有幾位香港訪客由導遊帶來,特地情商龍惠媚為他們開店。導遊進門時對著客人直說,「這家店,你們進來一定走不出去的!」果然,當場掏腰包的人不少。

因為受歡迎,她一個人編織已趕不及出貨速度。還好,許多鄰居、親友甚至長輩都來學手藝、添家用。不過龍惠媚可嚴格的,因為這項手藝不只得專注、慢慢的細細的做,鈎織韌性較強的亞麻線等,比打毛線更需力道,得抓出最恰當、持久的手勁與姿勢。

原民手藝展現國際水準

不合格的作品,龍惠媚會挑出擺在一邊。這也是為什麼棉麻屋產品皆不標價。她不認為形式相同的產品就能一個價,還得視織者功力調整才對。尤其她的產品偏白色系,更要注意乾淨。

龍惠媚的姑姑今年加入編織行列。她說,開始鈎好白的袋子和帽子之後,「我再也不敢在工作的時候吃檳榔啦!」棉麻屋所改變的,不只是阿美族人的工作態度,並直接改善了他們的家計。一問到現在有多少人協助她製作,她立刻清楚的回答:「二十四位」,其中,包括了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嬤,以及一位剛失業的男士。而她所影響的,不只是這二十四位族人而已,還有他們的家庭、整個部落、台東的旅行方式,以及最重要的,原民工藝品的新典範。

龍惠媚很拚,每天營業時間漫長,一天仍鈎個七、八小時,不只為自己、也為部落著想。她不想讓族人遭遇類似血汗工廠的經歷。每週一她結算酬勞。一算好她就要家家戶戶去發週薪,不拖延、立刻給與直接鼓勵,實踐她要精工、而不是代工的承諾。龍惠媚說,「早在十幾年前,我就有野心要站上國際,讓人看見台灣原住民手工藝也有不一樣的做法。」不同於有些原民產品未曾轉化圖騰,她希望能將自己的敏銳度加入創作,但依然實踐祖先依循大自然法則來生活的精神。

就像編織需要先將超大線團分捲成小線團,棉麻屋的影響力不是規模,而是示範了台東人的自信,證明在熱愛的家鄉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也能散發超越地域的熱力。

小檔案_龍惠媚

早在十幾年前,我就有野心要站上國際,讓人看見台灣原住民手工藝也有不一樣的做法。
年齡:1963年生
學歷:台東縣關山工商建築科
現職:台東縣東河鄉「棉麻屋」經營者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