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馬祖擺暝特有的燒馬糧儀式,藉以餵飽白馬尊王的坐騎,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馬祖擺暝特有的燒馬糧儀式,藉以餵飽白馬尊王的坐騎,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冬日來馬祖與眾神同歡,68座宮廟「擺暝」求平安

2025/03/23

LINE分享 FB分享

大多數人對馬祖的印象,不外乎停留在藍眼淚與戰地文化。然而,真正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島嶼靈魂的,不是夏季的海灘,而是冬季的擺暝。

※延伸閱讀:最熱鬧的元宵派對,馬祖擺暝祭!燒馬糧、神轎遶境、體驗無形文化財

冬天的馬祖,氣溫或許嚴寒,但這場長達半個月的宗教盛典,卻足以讓整座島嶼沸騰。擺暝,被視為比春節還重要的傳統祭典,在福州話裡被稱作「北漫」的傳統,究竟如何形塑馬祖的社會文化,甚至影響這座離島的經濟版圖?

近年來,台灣本島的廟會活動多與觀光發展結合,馬祖擺暝亦不例外。從政府積極推動擺暝文化祭,到地方自發的祭典轉型,馬祖正試圖讓這項傳統,轉化為具吸引力的文化觀光資源。

這項發源於福州、歷史超過百年的祭典,於2019年被文化部登錄為全台第21個國家級重要民俗。不同於台灣本島以家庭為核心的春節,馬祖擺暝更像是村落,乃至整個社群的年度大團圓。這場由各村主要信仰主神及宮廟輪流主辦的活動,在不同地區有各自的特色,但共同點是,所有居民,不論常住者或返鄉遊子都會自發性投入其中,北竿居民王傳浩打趣說,「如果不回來,神明會生氣呢。」

今年的擺暝活動,由北竿坂里境白馬尊王廟主辦,隨著紅燈籠一盞盞掛起,從廟埕一直延伸到村口,照亮著彎曲的小徑,也意味著該村落在這一年,將一肩挑起擺暝的經濟與社會責任。祭典期間,活動囊括有點燈、祭祀、燒馬糧、送喜到神轎遶境,還有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這些傳統儀式,其實承載著深層的社會意義。馬祖北竿鄉坂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俊傑表示,「擺暝象徵著地方的秩序,也為地方創造了難以取代的連結。」

原本是北竿觀光景點的「坂里大宅」閩東古厝,每到元宵便成為白馬尊王的迎神廟埕。(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原本是北竿觀光景點的「坂里大宅」閩東古厝,每到元宵便成為白馬尊王的迎神廟埕。(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擺暝期間,馬祖79座宮廟中,有68座參與,北竿的活動則集中在農曆正月12至15日,部分村莊會提前舉辦,而芹壁村龍角峰的祈夢儀式更是延續至正月29日。

正月12,北竿鄉坂里境舉辦12暝點燈儀式與食福,家戶門前掛上馬祖風燈,為來年祈福。馬祖金牌導遊林愛蘭解釋,「食福早年是供品共享的概念,現在演變為各村莊宴請親朋好友,也向神明祈求平安,供品裡一定會有蛋,還有燕餃,寓意團圓合歡平安。」

遶境隊伍浩浩蕩蕩,鑼鼓旗幟隨風搖曳,將庇佑與祝福帶給每一戶人家。(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遶境隊伍浩浩蕩蕩,鑼鼓旗幟隨風搖曳,將庇佑與祝福帶給每一戶人家。(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燒馬糧、神轎繞宛如嘉年華

翌日,坂里境迎來祭祀大典及燒馬糧活動,祭祀隊伍身著古裝,乩將扛轎遶境,全村居民在家門前燃燒大把糧草,以示餵飽白馬尊王的坐騎。當夜,火把點燃馬糧,數十頂神轎繞行火場,場面震撼無比。14暝,村民齊聚橋仔村參拜各大廟宇,求子嗣、求發財金、補運,一年一度的機會,錯過就要再等一年。15暝,全鄉神轎齊聚,展開盛大遶境儀式,炮聲與鑼鼓交織,形成一場神與神的壯闊對話。

編舞家何曉玫策劃的《默島進行曲》,融入台灣常民生活與民俗技藝的身體元素,與在地文化產生共振。(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編舞家何曉玫策劃的《默島進行曲》,融入台灣常民生活與民俗技藝的身體元素,與在地文化產生共振。(圖片來源:拓宇廣告提供)

有意思的是,在正月13的坂里境燒馬糧活動中,主辦單位特別開放遊客參與,提供百支火把,讓外來訪客能親身感受火光與神轎交錯的震撼畫面。此外,更邀請表演團隊進行跨界演出,將當代藝術融入傳統儀式,使擺暝不只是地方性的活動,而是能夠吸引國內外旅客的文化品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許多地方傳統文化正面臨消失的危機,但馬祖透過擺暝,展現一種不被時代淘汰的韌性。這場年度祭典,是居民的信仰寄託,也是當地經濟的一環,更是台灣生活多元樣貌的文化縮影。

〈宅Bar〉

北竿唯一酒吧,在保留紅磚屋瓦與花崗石的閩東式建築空間內,點上一杯以馬祖老酒或高粱為基底的創意特調,體驗北竿的深夜風情。

地址:連江縣北竿鄉北竿大道49號

〈芹沃咖啡烘焙館〉

芹壁村石頭屋翻修的咖啡館,有別於當地多數餐廳提供老酒麵線和紅糟料理,芹沃推出手作麵包,以及結合當地物產的風味披薩。

地址: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53-1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