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咖啡」插旗台灣:從共產情懷商品化,看見越南社會主義的美麗與哀愁
2024/11/26
- 文字 / 中央社
越南的全名叫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名已經把自身意識形態與政治體制表露無遺。時至今日,越南首都河內市仍有許多社會主義留下的印記,不少餐廳、咖啡店甚至將共產情懷拿來販售,包括近日插旗台灣的越共咖啡。
「為什麼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要去越南訪問?它們兩國有什麼淵源呢?」蒲亭6月下旬來訪越南前,一名朋友這樣問我。我訝異他的訝異,越南以社會主義為政治指導,前蘇聯不就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哥」嗎?
台灣人對越南的困惑很多時候應該都不算問題,只要知道越南的全名叫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一切大概就能迎刃而解。不過有些人即使知道了越南的全名,若沒有稍微提點一下,往往也不知其所以然。
越南首都河內市有許多社會主義印記,畫面中成排的集合式住宅講述了那段由國家分配資源的歲月。(圖片來源:Dreamtime/典匠影像)
位於北越的河內市是越南的首都,近年整座城市開始都市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人豪擲千金買名牌包、iPhone,比資本主義還要崇尚資本。但這只是表面,只要懂越南語或有人導引,就能往下刨出社會主義城市的根與骨。
河內市有大量老舊集合式住宅,外觀單調機械化、高度介於5、6樓間,透過國家力量把形形色色的人塞進同樣大小的方格裡,彰顯社會主義所崇尚的公平與秩序,當然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是單調和乏味。
只是人畢竟是利己貪婪的,為了爭取居住空間,各種違章物久而久之向四面八方生長,如果看過電影變形金剛,那麼這些被違章加蓋用到面目全非的集合式住宅大概會在裡面出演反派。
這些集合式建築是越共當年為了統一所做的準備,當局將河內市打造成社會主義示範城市,以向南越同胞展示國家的進步與福利。這些興建於60至80年代的集合式住宅至今在河內市仍留有上千棟,且都還住著人。
在河內市步行,一些老舊大樓外頭掛著當代設計招牌,但牆面上被太陽照到褪色的油漆卻寫著「國營貿易」、「河內糧食局」字樣。(圖片來源:Dreamtime/典匠影像)
越南中央與地方政府當年投資建造這些集合式住宅提供給公務員、國企工人和僱員,居民只需提撥1%的薪資做為租金,幾乎等同免費入住。前蘇聯、北韓、東德等社會主義盟友都在建造過程中給予越南支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越南在1986年革新開放(Doi Moi)前曾實施很長一段時間的計劃經濟,尤其在1975至1986年間達到顛峰,當時民眾得憑各種票券兌換米、油、肉等生活物資,那段歲月也被稱為包給制經濟時期。
在河內市步行,一些老舊大樓外頭掛著當代設計招牌,但牆面上被太陽照到褪色的油漆卻寫著「國營貿易」、「河內糧食局」字樣,這就是當年民眾拿票券兌換物資的據點,是黑白紀錄片裡大排長龍又人聲鼎沸的流光。
包給制因為缺乏激勵誘因,加上沒辦法照顧個體需求差異,導致貧窮、飢餓、低效等問題橫生,越南最終在1986年結束包給制,開始發展所謂「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到了現在,那段包給制的苦日子都被拿來「商品販售」。
越南在包給制時期物資貧乏、飢荒很常見,而今早年的「窮酸飯」反而成了一些餐廳的賣點。(圖片來源:Dreamtime/典匠影像)
在河內市西湖區的一家餐廳專門帶人回味包給制,走進裡頭可看見大量「阿公阿嬤年代」的腳踏車、收音機、鐵水壺、軍帽等用品。菜單上的菜看起來都十分窮酸,食材非常粗賤,如炸豬皮、酸菜、馬鈴薯、豆豉。
客人點餐後會拿到店家給的糧票,再憑著糧票前往取餐。現場觀察,會去店裡吃飯的都是「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或者外國人。真正經歷過包給制,什麼都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年長者,大概懶得回憶那段物質貧乏的過往。
今年7月,越共咖啡店(Cong Caphe)進駐台灣,許多台灣人跟風朝聖,一些網路媒體大概是看到整家店的裝潢以軍綠色為主色就以「軍事風格」來形容這家咖啡店,其實這家店走的是社會主義的包給制風格才對。
像這種販售舊情懷的咖啡店在河內市非常多,矮矮舊舊的桌椅、露出紋理的磚牆、管線外露的天花板是裝潢基本特色。不得不佩服,與資本主義「打對台」的共產主義在決定面向市場後,也是很有自己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