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歷久不衰的代表性景點清水寺:穿梭時光隧道,走逛千年歷史主題公園
2024/06/24
- 文字 / 木馬文化
玩京都,不懂歷史就太可惜!
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一趟穿越時空的京都之旅就此出發!
──為所有京都旅人而寫的走讀指南──
文化的京都,日本的京都;旅人的京都,世界的京都。
在京都,總有一段段時光,隨時等待你造訪。
「歷史令一個景點變得更有意義,
把我們自身和這個世界的演進,在某一個時間點結合為一。
這是我喜愛京都的原因,在這裡,
隨處可以找到那古往今來的時光隧道之入口。」──工頭堅
京都處處有故事,一駐足,便不意與往日輝光相會;
一轉身,又被現代魅力大大驚豔!
- 下鴨神社、伏見稻荷大社,和最早的京都氏族有何淵源?
- 清水寺、平安神宮等經典景點,因什麼時空背景而登場?
- 嵐山、宇治等名場所,承載了哪些王室貴族的故事?
- 二条城之外,戰國群雄的野心還留存在哪些地點?
- 京瓷、任天堂、新風館,呈現出近、現代京都的什麼魅力?
旅行長工頭堅多次遊訪京都,深深感受這座城市的節氣、氣氛、氣質。為了回應自己身為旅人對這迷人古都的好奇,醉心歷史的他親身踏訪70多處景點,細細品味京都的獨有氣韻──儘管歷經多次戰亂、天災,卻一再如浴火鳳凰煥然新生,始終保持從容底氣。
工頭堅以時期為次序,串接起旅人耳熟的各色名勝,一一探尋千年古風底蘊,亦不忘在旅行中體會現代時尚魅力。這趟京都身世之旅,從平安京前的先民氏族與神話開始,貫穿奠定重要基礎的平安時代,走過鎌倉到江戶時代的興衰起落,並一路漫遊到明治維新之後的現代風貌,帶你看見今日景致,如何在時間甬道中發展成形;而各色具足輕重的歷史要角,亦紛紛現身登場。
本書是工頭堅走讀京都1300多年的紀行,也是一份為所有旅人開展時光旅行的請帖:邀請你以此為起點,走進你自己的京都時光。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圖片來源:木馬文化提供)
書名:工頭堅的京都時光: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
作者:工頭堅
出版社:木馬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工頭堅的京都時光: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四、清水憶往
七七八年
清水寺
或許有些人會感到驚訝,我第一次來到京都是1981年,至寫作的此刻,已然超過40年。當時是與家人的初次海外旅行,事隔如此之久,若不看相片,要說記得什麼細節,那也是虛妄。但的確有許多印象或畫面,是一直烙印在記憶中的。
再次回到京都,已是相隔20多年後的2005年,當時激動的我,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下這些文字:
清水寺,是個無需太多言語的名字。這是全世界的人來到京都都要拜謁的場所;也是所有團體行程中不可或缺的景點;相對地來說,有關清水寺的文字已然太多,似乎有些無從說起的感覺。正確地說,位於京都東山的這座寺院,應該稱作「音羽山清水寺」,因為祂並非唯一的清水寺,而是日本全國數十座清水寺的總本山;清水舞台素樸的深色原木材質,是我少年時對於日本所留下的少數深刻印象之一。
看多了台灣廟宇雕樑畫棟的風格,總覺那怎麼看也不像個清修之地;心目中的淨土,似乎就應該像清水寺這般。
少年時的理解與記憶當然有所失真。我固然誤解了廟宇在塵世中的社會意義,也誤將清水寺擺進記憶中閒雲野鶴的深山林內,忘記了寺前熱鬧的數條坂道;事實上,清水寺堪稱是京都最熱鬧的觀光區,和「清修」二字,似乎只剩下遙遠微薄的精神連繫。
盛夏的週日午後,我在京都驛買了500日圓的一日券,坐上前往清水寺的一百號公車;時刻已近下午四點,在其他寺廟開門時間較早的考量下,將清水寺排在午後最晚造訪的景點,是適合的。
並沒有刻意選擇一條人較少的上山之路,我只是遵照指示在「五条坂」下了車。很容易地,找到上山的方向──就是最多計程車下山的地方──緩步上坡。後來我才弄清楚這條坂道前段是「五条坂」,後段右側是「清水新道」,也就是以擁有眾多販賣清水燒的店家聞名的「茶碗坂」;一般團體會直接乘車到五条坂頂端與清水坂交界處的市營停車場,可以少走一段路。
我選擇了人車稀少的茶碗坂前行,一路上默默複習著關於清水寺的人物與傳說。
對於歷史,我始終保有著濃厚的興味。歷史令一個景點變得更有意義,把我們自身和這個世界的演進,在某一個時間點結合為一。這是我喜愛京都的原因,在這裡,隨處可以找到那古往今來的時光隧道之入口。當然,即使不去理解這些歷史背景,清水寺依然可以令遊客興味盎然:有著豐富而各異其趣的拜殿與參拜方式,有排隊才能取一瓢飲的音羽靈水,還有,清水坂上販賣的各式京都名產⋯⋯
清水寺,是一座「京都歷史主題公園」。
在這個熱鬧的週日午後,我和許多來自世界各地與日本全國的美麗身影擦身而過;讓心中對於這座古都的所有想像,鮮活甦醒。
「清水寺」與「金閣寺」和「嵐山」齊名,同為千年古都京都的「三大名勝」,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熱門景點之一。 (圖片來源:木馬文化提供/攝影:工頭堅)
***
根據寺方的記載,早在西元778年,來自奈良的賢心和尙因託夢朝北而來,發現一涌清泉由音羽山流出形成瀑布,而在一旁草庵中修行,遇見高齡200歲的老仙人行㕡居士託付給他千手觀音像,於是就在此開山奉持,並命名「音羽之滝」。
兩年後,一名武士因為打獵逐鹿意外來到此地,與賢心和尙邂逅,他深感這是位世外高人,便出錢捐地並協助建立寺院,並基於這股泉水而命名為「清水寺」。這位武士有著很長的名字,他便是當時效命於皇室的武將,坂上田村麻呂,漢字也寫做「田村麿」或「田村丸」;正如秦氏自稱是由秦始皇後代,而這位田村麻呂的祖先,也是渡來系「東漢氏」的阿智王,據說(請注意只是據說)是後漢靈帝的曾孫。
當時的渡來人,要在異鄉立足,似乎總得說出一個當地人從傳來的書中讀過的名號,即使以今日的邏輯來推論,無論是否屬實,亦是可理解的。
桓武天皇在西元794年定都平安京,已是傳說中清水寺開山的十多年後。此時的坂上田村麻呂則被派去征討「蝦夷」(唸作えみし〔emishi〕或えぞ〔ezo〕),也就是日本東北一帶尙未歸順大和朝廷的原住民部落之統稱。當時桓武天皇派遣大伴弟麻呂、坂上田村麻呂共同率軍遠征。雖然兩個都是麻呂,但大伴氏(伴氏)原本就是大和朝廷古代的豪族,再搭配一位渡來人後裔的武將,簡直就是「魔戒遠征隊」了。田村麻呂並受封為「征夷大將軍」—沒錯,後世的武將欲登上最高位階,求的都是這個頭銜。
當時蝦夷有位勇猛善戰的部落頭目叫做アテルイ(aterui),漢字寫為「阿弖流為」。他率領部落與朝廷軍隊周旋許多年;直到西元802年,アテルイ和另一位部落首領もれ(more,漢字寫為「母禮」)終於降伏,帶領一群族人跟著兩位麻呂回到平安京。雖然田村麻呂為兩人求情,並建議讓他們回去繼續統治東北,但在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貴族意見下,二人最終難逃被斬首的命運。
清水寺的山號為音羽山,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是京都境內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一年四季前來朝拜的香客或來訪的觀光客絡驛不絕。(圖片來源:木馬文化提供/攝影:工頭堅)
如果留意的話,當你喝完音羽之滝的水要離開時走下坡道,路旁就有一座很大的石碑,刻著「北天之雄 阿弖流為 母禮 之碑」,畢竟古代雖是蠻族反賊,但在現代崇敬,便在對他們懷抱善意的田村麻呂開基的清水寺中,立下這塊彰顯碑。這,是不是你去清水寺從來沒聽人說過的故事?
當我翻找相片,發現自己多年前便曾隨手拍下這塊石碑與說明,雖然邊走邊拍有點模糊,但還是留下了紀錄。
附帶一提,隨著阿弖流為和母禮的歷史地位平反,過世後1200年許多紀念的作品問世,包括小說改編的劇集《火怨》,分別由大澤隆夫和北村一輝飾演,高島政宏飾演坂上田村麻呂,配樂則由川井憲次作曲,這麼一說,是否又更有畫面?
當然,經過1000多年的流轉,目前旅客們所參觀的清水寺,已是經歷代擴建而成的龐大建築群;本堂和舞台則是由德川家光在1633年重建,未使用一根鐵釘,並於近年進行整修。祭祀的神佛也涵蓋了佛教與神道,可說是精華濃縮的日本信仰展示場,對於西方旅客更是極好的入門款;而對於進階版的宗教旅人,清水寺的奧之院、本堂、朝倉堂、太產寺,更占了「洛陽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五個位置。再加上周邊清水坂、二年坂、產寧坂等周邊好逛的坂道風情,以及本身的仁王門、三重塔以及鄰近的八坂塔,都是絕好拍的場景,也難怪成為京都歷久不衰的代表性景點了。
儘管清水寺周邊似乎永遠是人滿為患,但每隔一段時期,我依然很樂意回去走走;感覺每次總有尙未被發掘的細節,等待著旅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