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近年來,台灣進口的棕櫚油產品持續增加,因其價格低廉而成為食品業的最愛。炸雞、薯條、漢堡、夜市小吃的油炸類、各式甜點、肉乾等加工食品中都有它。(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近年來,台灣進口的棕櫚油產品持續增加,因其價格低廉而成為食品業的最愛。炸雞、薯條、漢堡、夜市小吃的油炸類、各式甜點、肉乾等加工食品中都有它。(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食品業最愛,鹽酥雞、泡麵、鳳梨酥裡都有它!為何棕櫚油被認為對健康高度危害?

2024/04/01

LINE分享 FB分享

為什麼豬油、牛油、肉類、蛋黃、起司是健康食物?
為什麼珍珠奶茶、鹽酥雞、臭豆腐、香腸、豚骨拉麵是地雷食物?
您吃喝對了嗎?其實,我們都吃喝錯了!

飲食決定壽命的長短,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全球上千萬人提早死亡,兩億多人因而失能!
全球有19億人吃太鹹,體重過重。

世界著名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公布了全球第一份重量級的飲食報告,分析了195個國家及地區,飲食習慣造成的死亡率以及疾病罹患率的關係。這項大規模研究,由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贊助,統計時間長達28年,不僅前所未見,結論更是令世人大為震驚,徹底顛覆了營養學界存在已久的刻板印象。

華人因為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20個國家中,高居世界第一 。然而,同處於東亞地區的日本人,卻有最低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為什麼會這樣?這份報告指出,關鍵在於Omega-3每日的攝取量。

Omega-3脂肪酸是一種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由飲食中攝取,尤其是魚類。日本人吃魚的量每年遞增,甚至超過每人平均白米的消耗量,魚類是日本每個家庭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物。數據顯示,占全球人口不足2%的日本,竟然消耗掉全球70%的鰻魚。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吃魚100公斤以上,高於肉類。魚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

台灣人也喜歡吃魚,卻都吃錯了魚,台灣人餐桌上魚類大多是淡水魚和淺海魚,例如:虱目魚、龍膽石斑、白帶魚、吻仔魚、白鯧等,Omega-3脂肪酸含量,每100克的魚肉,只有38mg~440mg。

日本人喜歡吃的黃魚、鮪魚、鱈魚、鮭魚、柳葉魚、秋刀魚、鰻魚、鯖魚等深海魚類,每100克的魚肉,Omega-3脂肪酸含量1338mg~4753mg。深海魚類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壓和心臟病的發病率。

購買時注意魚的背部,背部色深,呈現藏青色或青綠色的魚,通常 Omega-3 脂肪酸含量相對較多!而淡水魚和淺海魚,Omega-3這種營養成分含量比較少。

《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書名: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揭開與健康、疾病相關的飲食秘辛
作者:林慶旺
出版社:時報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揭開與健康、疾病相關的飲食秘辛》,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我們每天都在吃毒油

2018年6月,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全面禁用反式脂肪,台灣也跟進,2018年7月1日起,衛福部禁止食用油廠商生產不完全氫化油、禁用反式脂肪。全世界一些知名的食品大廠隨即採取應對的方式,以棕櫚油取代不完全氫化油,於是全球棕櫚油的產量逐漸攀升,超過黃豆油,成為世界第一,全球的市占率也是第一。2022年全球棕櫚油消費量大約為7650萬公噸(產量約為7950萬公噸),達歷年新高。美國也呈現相似情況,2022年棕櫚油消費量約為160萬公噸(進口量約為173萬公噸),台灣每年進口30萬公噸。它與大豆油、菜籽油並稱為「世界三大植物油」,擁有超過5000年的食用歷史,甚至在古埃及的墓葬中都發現了疑似棕櫚油的痕跡。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棕櫚油:影響環保、生態、健康、民生、經濟的關鍵原物料

各位讀者,你知道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吃一種會增加癌症、心臟病風險的油嗎?它就是普遍存在於加工食品中的棕櫚油。近年來,台灣進口的棕櫚油產品持續增加,主要的進口國是馬來西亞和印尼,進口最大宗的是精製棕櫚油(Palm oil)。棕櫚油很少出現在台灣的消費者面前,因為它不是國人習慣的烹調用油。但是,消費者如果小心閱讀食品的營養標示,就不難發現在炸雞、薯條、漢堡、夜市小吃的油炸類、各式餅乾、鳳梨酥、泡麵、冰淇淋、巧克力、冷凍食品、麵包、蛋糕、牛肉乾、豬肉乾、肉脯、肉鬆、魚鬆等等加工食品中,棕櫚油是最常被使用的油脂,因為它的價格低廉,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棕櫚油的價格比其他食用油便宜20%。而且,它往往不以「棕櫚油」標示,而是以「植物性油脂」、「酥油」代替,因此消費者總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每天吃下大量的棕櫚油,很快就會吃出令人煩惱不安的肥胖症和高血脂症。

此外,為了使加工食品能夠避免變質腐敗,延長保存期限,不被氧化,不肖廠商往往會加入一些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劑,例如 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BHA(丁基羥基茴香醚)、BHT(二丁基羥基甲苯),如果你經常吃上述的加工食品,就很容易吃下這些致癌物質。由於棕櫚油的半固態特性(穩定性高、耐高溫),它在食品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棕櫚油其實無所不在,連嬰幼兒奶粉也含有棕櫚油。製造奶粉時,一定要抽出動物性油脂,因為動物油脂有環境荷爾蒙、抗生素等污染物,所以嬰幼兒奶粉嚴格規定不能有動物性油脂。抽出動物性油脂後,再添加植物性油脂,如大豆沙拉油、橄欖油或棕櫚油。食品中的乳化劑、安定劑也都可能有棕櫚油。

然而,棕櫚油在攝氏200度的高溫精製提煉過程中,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叫做「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 GEs),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2A級致癌物,偏偏台灣進口最大宗的是精製棕櫚油(Palm oil),每年進口30萬公噸,比橄欖油的進口量6000公噸多了50倍,致癌風險更高,還對腎臟、睪丸和心臟有害。可怕的是,國人完全是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每天將含有棕櫚油的食品一一吃下肚。雖然食藥署訂定標準劑量,規定市售的植物油、魚油與加工食品中縮水甘油脂肪酸酯,不得超過每公斤1000微克;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不得超過每公斤500微克,但卻要到2024年才實施。

2022年7月,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曾經對市面上常見的50款食用油進行檢測,其中有29款樣本檢出含有縮水甘油脂肪酸酯,占全體樣本58%,含量為100微克~2000微克,有一款初榨橄欖油被驗出含有縮水甘油脂肪酸酯,但含量並沒有超過標準。其中一款椰子油每公斤含量1100微克,一款花生油每公斤含量2000微克,超出歐州聯盟的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跟馬來西亞這兩個全世界棕櫚油最大的生產國,國民的平均壽命都不高,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22年公布的資料,馬來西亞人的平均壽命是73.4歲,世界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印尼,國民的平均壽命是71歲,而台灣國民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日本國家食品研究所(National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NFRI)曾做了一項研究,將白鼠的飼料裡,分別加入 6%的菜籽油、豬油、棕櫚油來餵養,結果發現加入棕櫚油的那一組白鼠,生存率最低,原本應該存活24個月,才過了15個月,就死了一半,可見棕櫚油有多麼恐怖。

日常生活當中,想要完全避免棕櫚油的攝取,根本是不可能的,長久以來市面上大部分的食品都添加了棕櫚油。例如,糕點類、油炸食品、冷凍食品、冰淇淋、巧克力、各種餅乾、薯片、鳳梨酥、泡麵、醬料等等,多不勝數。如果你在食品的營養標示上,看到如下字眼,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含有棕櫚油:精製(精煉)植物油(Refined Vegetable Oils)、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s)、不完全氫化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s)、人造(植物)奶油(Margarine)、酥油(Shortening)、植脂末(奶精,Creamer)、代可可脂(Cocoa Butter Replacer)。時下大部分的餅乾、零食和一些加工食品,都含棕櫚油,最常見的油條、鳳梨酥、泡麵、麵包、巧克力、冰淇淋、薯片便是,不要輕忽棕櫚油對健康的危害,它會增加肥胖、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