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新加坡「台味餐廳」為什麼夯?連熱炒青菜都從台灣空運直送!

2023/03/20

  • 文字 / 艾倫的新加坡愛說笑
LINE分享 FB分享

3年疫情過去,亞洲最早選擇與病毒共存的新加坡,持續開放邊境。新加坡觀光旅遊的量能,從2022年9月底舉辦的F1大獎賽就開始恢復,超過30萬人湧進新加坡,一時一房難求。艾倫走在購物聖地烏節路(Orchard Road)商圈上,又回到了當年自己來當觀光客的繁榮景象。

在這萬物復甦的一片繁榮中,艾倫身為一個在他鄉的台灣人,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台味餐廳」忽然如劫後餘生的⋯⋯不,應該說如雨後春筍般的一間間冒了出來。

新加坡台灣味餐廳興起,產地直送水蓮、三星蔥

據艾倫的統計,不算原先鄉親就喜愛捧場的幾家老字號,解封這半年來,至少新開12家台味餐廳,這12家是指有獨立店面、不包括熟食中心裡的攤位。其中包含開了二店、三店的台式早餐店,還有跨海來搶市場的米其林必比登推薦名店。

你可以早餐吃台灣早餐店的酥脆蛋餅、台式煎蘿蔔糕,午餐有滷肉飯便當、雞腿便當還有紅燒牛肉麵,下班後有可以乾一杯台啤的台式熱炒,點一盤新加坡人從來沒看過的炒山蘇小魚乾。只要你願意,台灣胃在這裡一整天也沒有任何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台味餐廳不只是象徵性的賣賣炸雞排、滷肉飯等,新加坡本地店家都能隨意複製的偽台味。更強調的是台灣直送的原汁原味,從產地空運來的水蓮、龍珠、絲瓜、白玉苦瓜、宜蘭三星蔥,乃至椒鹽粉等調味料,連店裡裝潢的天燈,都是百分之百的Made in Taiwan。

雖然解封開放,回台灣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人在他鄉,想念家鄉味時能就近解饞還是十分如意的。

在新加坡開餐廳,一點也不簡單

這些新開的台灣餐廳都不是小檔口或者街邊小吃。新加坡的餐廳不是說開就開,口袋不深,基本上是開不了的。有看艾倫專欄的讀者可能記得,艾倫也投入一家食品進口公司,成了迷你股東還兼撞鐘。

為了拓展業務,股東們也投資經營一家咖啡廳,不做不知道,做了才入道!光店租成本加2個人力成本,不用開門做生意,1個月就燒掉新幣1萬5000元,折合台幣要超過30萬。這還不包含器材設備、食材成本,還有最重要的行銷費用。

這間店不在熱鬧地段,就要負擔這樣的房租。要是更往市區或在購物商場裡,在疫情過後租金幾乎翻倍的情況下,能開一家能打平的店,就是奇能異事了!

新加坡開起台味餐廳的背後,和疫情和一群人有關?

艾倫本著學習求教的心態,探訪幾位台味餐廳老闆,看能不能偷學幾招,順便也跟大家揭密,這波台味餐廳的熱潮從何而來?

1. 雨後春筍不是偶然

新加坡台味餐廳的先驅者、Lee Lai Jiak李來呷餐廳的店主Fiona告訴艾倫,打從2012年自創品牌李記餐廳開始,台灣味一直都是新加坡當地頗受歡迎的異國料理。如何掌握食材搭配及兼顧口味道地,這十多年來,失敗的店家不在少數。

她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因為疫情影響,不得不另謀生計的台灣人,也紛紛拿出自己隱藏的好手藝,趁疫情間房租回軟時租下店面,推出自己的台灣味。

再加上受到疫情阻擋開店計畫的店家,解封之後就像躲在土裡的筍一樣,一場春雨之後紛紛在新加坡小小的市場冒出頭來,一時半刻好不熱鬧。這也是艾倫發現這一波台味餐廳熱潮的幕後因素。

2. 台味餐廳的秘密客

在新加坡開辦一家餐廳,成本管銷相當驚人,若沒有利潤,怎麼可能有人前仆後繼的投入開店?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幹」,難道這些老闆都傻了?當然艾倫也不懷疑有人走投無路,只好把家裡的滷肉飯拿來賭賭看!

究竟什麼力道支撐台味餐廳的經營,顧客又在哪裡呢?新加坡第一家台式熱炒店「台one味台式快炒」店主Tony,在與顧客閒話家常時,赫然發現有一群秘密客,默默的在支持著他的熱炒店。這群秘密客喜愛的是原汁原味的台灣街邊熱炒,和酒杯拿來就要「呼搭啦」(乾杯)的氣氛。

原來,這些為數不少的顧客,是曾經到台灣受訓的新加坡星光部隊。他們退伍後年紀漸長、成家立業,下班後或假日,帶著妻小來個三杯中卷配上沁涼台啤,回味在台灣受訓時的好滋味。他的店除了是新加坡台灣人撫慰鄉愁的地方,更是秘密客們的青春年少。

Tony表示,台味餐廳不能單靠鄉親的捧場,畢竟「台星人」有限,本地人的支持才是永續經營的可靠支援。發現了這群秘密客,使他對未來的發展有更大的把握,在疫情前或許沒有太多道地的台味餐廳,以致秘密客們僅能在隱密中尋找回憶。

如今一家又一家餐廳,原汁原味的從台灣移植過來,在口耳相傳下,部隊彷彿被徵召的集結起來。或許在不久後的將來,新加坡街頭出現岡山羊肉爐跟霸味薑母鴨,也不足以為奇了!

正宗台灣味vs符合新加坡口味

雖然知道了這些背後支持,艾倫覺得在極競爭的新加坡餐飲市場,能夠成功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道顧客在哪裡,究竟是要端出忠於原味的台灣料理,還是符合當地口味的台星料理,都在考驗店家的判斷跟手藝。

兩家店主都跟艾倫說,真材實料與誠信態度才是根本的經營之道。台式料理在投資者的眼中,或許是一門好生意,不只在新加坡的台灣人投入經營,還有不少非台灣人紛紛打著台灣味名號開店,但對台灣鄉親來說,味道總有些不對,還有人要發起「正名」運動,非要是台灣人開的才叫台味餐廳。

艾倫倒是認為,忠於味蕾才是最好的把關之道,就像Facebook社團《台灣美食在新加坡情報分享團》團長Peggy,本著神農嚐百草的精神替鄉親嚐遍百店,不管是不是台灣人開的,好吃的就用新幣支持、不好吃的就警告避雷,市場自然會決定一切。

寫到這裡,艾倫又嘴饞了起來,看著餐廳菜單上一碗新幣至少5、6元(約台幣110元~140元)的滷肉飯,還是決定自己拿出阿嬤的家傳手藝,自滷一番,便宜又大碗!

※本文經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連結請按此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