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重現舊日廚房:從複刻「宣一宴」,到「三個女人的回憶」宴席
2023/01/05
- 文字 / alive編輯部
7年前《國宴與家宴》在作者王宣一女士驟逝隔年改版重出,當時詹宏志先生特別練習重現書中菜餚,收錄書中,並在新書發表時借天香樓操辦一桌「宣一宴」,邀請推薦人嚴長壽、蔡康永等人同桌品嚐。這些菜在他跟王宣一宴客時,曾讓賓客念念不忘,為了不讓這些菜消失,詹宏志陸續下廚複刻,從一桌道菜做到百來道菜。甚至隨簡體版的出版,他遠赴岳家故鄉上海、杭州,把書中的故事變成一桌桌宴席,成了出版文化界的一段佳話。
下廚次數增加後,詹宏志宴客菜單也不斷擴充,包括當年看著母親下廚所做的菜。基隆出生的他,6歲前因為不能「亂跑」、只好待在廚房角落當年看著母親阿姨下廚,沒想到回憶起來居然泰半記得。他感嘆年輕時「想著工作、太早離家很少回家」,如今對母親的料理記得太少,幾個月前出版的文集《舊日廚房》中,他寫了鳳梨皮煮的果汁、薑絲肉絲還有詹媽卜肉,便趁《國宴與家宴》20周年紀念版上市前夕親自下廚,做出基隆家中舊日滋味。搭配王宣一的招牌紅燒牛肉、海參燴蹄筋,岳母為喜歡頭足類的他所做的韭黃炒花枝,以及夫妻兩人旅日時,在志摩半島旅店附屬餐廳中,所嚐到的法國料理「鮑魚佐香草奶油醬汁」。那是日本天才型法國料理大師高橋忠之的傑作,詹宏志也盛情複刻,帶著朋友們踏上一段豐富美味的舊日時光。
這天午宴幾乎是在野地料理出來,剛剛出版食譜書《餐桌上的人間田野》的莊祖宜受邀前來,看到廚房大為「驚嚇」。因為烹飪地點是太平國小廢棄教室所打造的流動廚房,水龍頭、瓦斯都是拜託基隆鄉親前一晚幫忙組裝,詹宏志笑說這是正牌的「人間田野廚房」。宴會的場所也是借用太平青鳥書店一隅,租來兩張餐桌,重新佈置,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詹宏志先生能重返童年記憶裡的基隆,操辦出一場「三個女人的回憶」。
許多貴賓齊聚一堂,只為享受這「認真請客」的一頓飯。(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名作家李昂專程改機票回台參與「比日本3星餐廳更讓人感動」
受邀賓客裡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懷孕37周的洪愛珠,與知名總編輯黃威融夫妻。洪愛珠則以「即時吃到一半趕去生也在所不惜」,一口答應參加今天的宴席。吃完招牌的紅燒牛肉後,她告訴詹先生4年前黃威融就是以每周一篇「舊日廚房」專欄文字加上一頓「宣一宴」,讓她決心嫁給這個懂她的男人。前一天仍在日本旅行的作家李昂,更是專門改了機票回台、搭了火車走上山參加這場午宴,餐後她也熱情分享,比起她剛在日本三星餐廳所吃的,詹宏志的「認真請客」讓她更覺得感動、專門趕來吃絕對值得。
詹宏志在《舊日時光》書裡說:「這三個女人(母親詹洪蓮鳳、岳母王許聞龢、妻子王宣一)的料理實際上成了我一生飲食的主軸,我總把這些菜色的出現和存在視為理所當然,等到三個女人都離我而去,我才警覺,所有的味道都要靠人的不斷實踐去維持。」
複刻母親為生病孩子煮食,感動基隆在地文史作家
昨天到場的貴賓除了旅遊達人工頭堅、美食媒體主持人高琹雯、愛飯團美女團長許心怡……還有多位基隆人,包括詹宏志老朋友唱片製作人李壽全、促成太平國小改建的基隆都發局長徐燕興、寫作多本基隆文史書的曹銘宗、以及資深出版人允晨文化廖志峰總編輯。他們並未有機會參與詹宏志的家宴,但對他真心真情的認真請客,都大呼感動。尤其他複刻詹媽媽所做的薑絲肉絲湯、卜肉和鳳梨皮煮茶,勾起大家的回憶。曹銘宗在喝完薑絲肉絲湯後感性地說:這就是濕冷冬天的基隆菜啊!
周一下午放晴還回暖的基隆,聽著主廚詹宏志訴說一道道菜的來歷與故事,有人抄寫作法材料、有人詢問醬油品牌,當然也都拍照留念、整個午宴進行了3個半小時,賓客卻都不覺得漫長,礁溪老爺酒店新任總經理唐伯川帶著團隊來協辦這場午宴後,被食物跟故事打動,居然不畏艱難地認真考慮想邀請詹宏志到集團旗下的帛琉老爺大酒店策辦一場「三個女人的回憶」海外餐會。
這次改設計邀請服裝設計師詹朴跨刀,除了沿用初版朱守谷的版畫,賦予全新意味。(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這次午宴的主角之一:《國宴與家宴》20周年紀念版也在餐會現場。這次改設計邀請服裝設計師詹朴跨刀,除了沿用初版朱守谷的版畫,賦予全新意味,還以相同元素設計一款應景的紅包袋,與新版書包裝在一起送給餐會的貴賓,讓大家回家後能透過文字再度重溫一個家庭含蓄有味生活面貌、深入江浙美食隱藏美味之意,這次20周年紀念版首刷亦附贈癸卯年紅包袋。
國宴與家宴(20周年紀念版)。(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書名:國宴與家宴(20週年紀念版)
作者:王宣一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內容簡介:20年前,王宣一女士在《中國時報》副刊上發表了〈國宴與家宴〉一文,掀起廣大迴響。作者透過一場與兄弟姊妹們聚在一起回憶母親的餐桌談話展開全文,她們在母親離世後,用最日常的方式懷念她,一起圍桌吃飯、討論母親做的菜餚、懷念母親主持過的一場又一場飲宴,說起那些或大或小,或中或西的席間。最後作者又陸續寫出一篇又一篇關於家庭飲饌的紀錄,為華人記錄下了一個那樣的年代,那是廚房與餐桌的光陰凝聚了說不完的家庭故事與文化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