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捏擠好的摃丸以80度水溫煮熟,水溫若過高,摃丸組織容易粗糙,口感不佳。(攝影:陳宗怡)
捏擠好的摃丸以80度水溫煮熟,水溫若過高,摃丸組織容易粗糙,口感不佳。(攝影:陳宗怡)

傳承三代新竹海瑞摃丸把麵攤變「科學園區」:照X光、穿防塵衣,日產15萬顆

2021/12/02 (2024/11/18 更新)

LINE分享 FB分享

摃丸幾乎是新竹的代名詞之一。有好幾回,出差新竹的最後行程,我總拎著一袋冷凍摃丸,隨後上交流道返北。這是第一次,深入食品工廠,看見一粒摃丸最完整的生產路線,如何從最初的冷凍豬後腿肉,變成熱呼呼的摃丸湯,讓人們大飽口福。

要潛進海瑞摃丸工廠,並不容易。因衛生與機密考量,平時幾乎不對外開放。我們穿著防塵衣,套上髮網,全身包得密不通風,依序通過空氣浴塵室(Air Shower)。不到10秒鐘,風孔送出強力空氣,掃蕩防塵衣上的灰塵、毛屑與頭髮,以確保進入工廠的每個人,不會帶進一丁點汙染。

經歷重重製程與品管,才成了我們吃下口中的一顆摃丸。(攝影:陳宗怡)

經歷重重製程與品管,才成了我們吃下口中的一顆摃丸。(攝影:陳宗怡)

成立於1948年的海瑞摃丸,傳承三代,是把摃丸打造成新竹名產的先行者。第一代黃海瑞在南門市場經營麵攤,並製作摃丸。他手握約一公斤的槌子,花上近一小時,將2至3台斤豬後腿肉打成肉漿。騎樓下,現擠出丸型現賣。吃麵配上一粒摃丸,在當時可稱得上奢侈消費。

摃丸生意越來越好,黃家索性把麵攤收了,專賣摃丸。現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也是第三代傳人黃世凱,小時候在冰庫幫忙搬料,騎腳踏車送貨到城隍廟,從小到大的綽號都是「摃丸」。

門市保留昔日將豬肉反覆捶打成黏稠肉漿的器具。(攝影:陳宗怡)

門市保留昔日將豬肉反覆捶打成黏稠肉漿的器具。(攝影:陳宗怡)

他的「摃丸經」可以滔滔不絕,像講單人脫口秀。「若是僵直肉(編按:屠宰後經一定時間,肉喪失彈性和伸展性),肉質硬且乳酸多;若豬隻喝太多水,水量肉含水過高,」他說,「要先學會看肉,外表鮮紅、具光澤且有彈性,最佳。」

做摃丸要先學會看肉,外表鮮紅、具光澤且有彈性最佳。(攝影:陳宗怡)

做摃丸要先學會看肉,外表鮮紅、具光澤且有彈性最佳。(攝影:陳宗怡)

昔日以手工捏擠丸子,冷冰肉漿常造成凍傷,現在建立標準作業流程,機器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我們像《巧克力冒險工廠》裡抽到金獎券參觀製程的孩童,對著自動化生產線嘖嘖稱奇。

放進自動煮丸機的摃丸,經過熱水翻滾,確保溫度一致,水煮成型。數以千計的摃丸好似在跳舞,在輸送帶上以冷風快速冷卻,避免細菌滋生。隨後摃丸爬上階梯,進入計量機秤重、落料與封口,機器轟隆作響。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機器扮演了重要角色。(攝影:陳宗怡)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機器扮演了重要角色。(攝影:陳宗怡)

在這座工廠,每天最多生產約15至16萬粒摃丸。

黃世凱說,過去手工時代,品質若參差不齊,難以發現原因,但建立製程與品管,就容易一一比對,找出問題。像做實驗一樣,這裡是他的科學園區。

摃丸要通過X光機,還有進食品檢驗實驗室抽檢,確保品質。(攝影:陳宗怡)

摃丸要通過X光機,還有進食品檢驗實驗室抽檢,確保品質。(攝影:陳宗怡)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還讓摃丸照X光。封裝好的摃丸,若具有如豬骨、小石頭等異物,無法通過X光機的法眼,立刻被機器彈出,無法進入後續流程。

一粒小小摃丸,背後大有學問,支撐新竹食品產業。

回到門市,我們大啖米粉和摃丸湯,發現冰櫃陳列和牛、烏魚子與鮑魚摃丸。據說,還曾研發出荔枝、草莓與茶葉口味。黃家的摃丸工廠,還在續寫他們的實驗之旅。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