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賽嘉國小將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與課程中,讓孩子們能做一位真正的排灣人。

做個真正的排灣人 共譜泰拉慶文化記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屏東縣賽嘉國小

2022/05/26

  • 文字 / 蔡舒湉
LINE分享 FB分享

屏東縣賽嘉國小前身為「屏東縣三地示範國校賽嘉分班」,2018年3月提出「masan caucau 作一個排灣人」民族實驗教育計畫,透過創新課程培養有排灣靈魂的排灣人。

湛藍青天下,蓊鬱山色間,鮮豔的部落圖騰點綴著屏東縣三地門鄉一間小而美的小學。耳旁吹拂過颯颯樹濤,也跳躍著孩子的笑聲、歌聲,然而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三語廣播聲。賽嘉國小(泰拉慶民族實驗國小)校長曾有欽引以為傲地說,每當早自習、刷牙或課間運動,都安排學生輪流擔任「小小主播」,同時操持族語、英文與國語向全校廣播。這種當家作主、文化並陳的族群自信感與國際意識,恰恰是賽嘉國小實踐「masan caucau 作一個排灣人」的最佳例證。

貼近自身文化 提升自我認同

屏東縣三地門鄉以排灣族及魯凱族為主,而位於山腳下的賽嘉社區是排灣部落於2017年提出的「泰拉慶學校」,並題字立座建碑。「泰拉慶」是排灣語「Tailjaking」音譯,為賽嘉部落族名,而漢字「賽嘉」寄寓「被嘉許的好地方」。為什麼民族教育勢在必行?校長曾有欽提出三項價值:第一,用學生自己的文化學習,以生活作為著力點,可以讓課程更有連結度。第二,可以幫助不適應主流課程的孩子開發自己的專長(例如族語、古謠、體育競技),從中增加自信。第三,學生在學習部落文化過程,可以進一步認識自己,提升自我認同,更實現族群共融。

簡言之,賽嘉國小以部落文化為學習主體,視整個泰拉慶生活環境都是學習的教室。教學方針以領域為主,民族為輔,並用主題式課程混融概念。

拒絕耆老迷思 闖關檢驗排灣人

賽嘉國小每週安排十堂綜合課程,訂立排灣族的語文、美學、科學等三個面向,其下劃分族群歷史、部落生態、排灣語文、排灣美學、健康體能、生活科技等六種民族課程,目前已完成六本自編教材。課程建構採滾動式修正,老師分組做田野調查、線上學習,並與「協同老師」合作設計課程。

透過田野調查、協同老師設計課程,學生們能充分學習排灣族精神。

「不要有耆老迷思,而是要徵求達人。」曾有欽解釋,現在七旬至八旬的長者是教育上嚴重失去族群主體性的一群,因此年齡絕非募集協同老師的必要條件,而是以專業能力判定。例如講到歷史時,邀請對象是部落的禮俗委員、頭目、貴族,或從事社區文化營造的文史工作者。

為培養現代的排灣人,可以看見低年級孩子穿梭生活場景,行經教會、拜訪傳統領袖的家,從中認識收穫祭與部落地理環境,並練習彩繪排灣圖紋;中年級則欣賞傳統編織,並走逛滑翔翼區、賽嘉樂園等部落觀光景點;高年級則踏遍部落步道,了解舊部落遷徙足跡與地形地貌故事。

畢業前,每個賽嘉孩子都要通過族語認證,學會跳舞、講傳說故事、編織花環,懂得如何穿戴繁複的排灣傳統服裝。學校設計的文化認同量表與文化認識題庫,有助判斷實驗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而曾有欽也從每年的校際歌謠比賽(全國前三名)看見學生的進步。「實驗教育提供的是創新課程,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後可以更認識自己、喜歡自己,確實孩子更快樂,也更喜歡到學校上課了。」

每位賽嘉學童都要通過族語認證、學習舞蹈與編織等,進一步認識自己,也因為創新的課程更喜歡來學校上課。

製造對話 雙軌與親子共學

民族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賽嘉國小強調親子共學的重要性,例如編織課在學校編一半,要回家請父母完成另一半;學習穿戴排灣服飾時,也要請小朋友跟家長在學校一起完成。對於隔代教養的家庭,也能從唱答式童謠安排孩子與爺爺奶奶(vuvu)對唱。親子互動課程的初衷是製造親子對話機會,儘管在執行過程發現家庭配合度差異懸殊,校方會盡力協助完成作業,使孩子不孤單。

家長會質疑實驗教育的成效嗎?曾有欽回應,書面成績再好也枉然,想讓孩子更好就要把原民生活素材學得更好。老師設計課程時應注意領域學科與民族教育雙邊的連結度,避免抽離脈絡、太跳tone的轉換,做法如:春耕時節教導排灣族的農耕文化,從烘芋頭乾的情境學習計算容積,從射箭了解拋物線,在實作遊戲中發現其普遍原理。夏天畢業季則穿戴最華麗的排灣傳統服裝,學習服飾配件的英文名稱。

實現教育正義 打造族群共榮

發展民族實驗教育計畫路上,為優化「泰拉慶文化記」,師生與家長們需循序漸進地建立指標。他喊話:賽嘉國小的目標是「masan caucau」,培養一個更好的、屬於現代的排灣人,要身體健壯,具備社會生存能力,還要成為掌握未來科技的國際公民。實踐的前提是,孩子需先建立自我認同、自我概念。「部落是你人生出發,也是回來的地方。要愛你的部落,不管多小、多凋零,都要有責任感!學無止境,不斷地自主學習是快樂之本。」

「教育由我們自主決定要學什麼,而不是由非族人主導。」曾有欽認為,傳承語言是民族永續的鑰匙,而族人與環境共生的智慧亦是生態永續的門徑。「只學主流文化,族群的豐富性會愈來愈弱。每個民族都有價值,大家要一起發展,實現族群共融。」

賽嘉國小的課程以「泰拉慶文化記」為主軸,旨在培養現代排灣人,讓孩子能建立自我認同,達到民族永續。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