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下山之際的祭儀
浴火重生的撒奇萊雅族Palamal火神祭
2020/09/25
- 文字 / 林瑞珠
- 整理 / 口述/督固‧撒耘
在每年10月的第1個週六晚上,就是舉辦Palamal火神祭的時候,在傍晚太陽下山之際,祈求火神與殉難族人的靈魂能浴火重生,祭儀的背後敘說著一段屬於撒奇萊雅族人的歷史。
每年10月、第1個週六晚上舉行的撒奇萊雅族Palamal火神祭,舉辦此祭儀的目的是為緬懷100多年前先祖護衛土地與族人的歷史。
撒奇萊雅族原來居住於花蓮平原,也就是今天的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一帶,大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最大的部落是達固部灣部落。
1878年清帝國的勢力已跨足臺灣東部,並且入侵撒奇萊雅族傳統領域,逼得族人與噶瑪蘭族的加禮宛部落族人聯合抵抗敵人入侵。
雖然清軍的兵力、武器比族人強大,但打到達固部灣部落時,就打不進去了,因部落外圍沿著農兵溪、美崙溪、三仙溪種了數十圈密密麻麻的刺竹林,估計至少已經500年,僅有3道出入口,形成強大的防禦堡壘。
於是清軍採取火攻,全力攻擊撒奇萊雅族。他們將帶火的箭矢射入竹林,引燃大火,不但燒毀竹林,也燒毀竹林內的部落茅草屋,族人因此死傷慘重,大頭目古穆德.巴吉克(Kumud Pazik)為了安排族人先趕緊逃離,自己與妻子共赴敵營協商,最後卻被捕,清軍將他綁縛在今日花蓮慈濟醫院附近的茄苳樹上凌遲至死,而他的妻子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也遭受殘忍的對待。
當時清軍的手段相當殘忍,為了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還命令倖存的撒奇萊雅族人和阿美族人在旁圍觀,撒奇萊雅族稱之達固部灣戰役。接著,清軍又去攻擊鄰近的加禮宛社,斬殺加禮宛噶瑪蘭族人百餘名,噶瑪蘭族稱之為加禮宛戰役,文獻上則通稱為加禮宛事件。
倖存的撒奇萊雅族人與噶瑪蘭族人為躲避追殺,部分南遷於阿美族各部落中隱藏或自行建立部落,百多年來,一直被歸為阿美族人。
時過境遷,有些後裔甚至已不知自己為撒奇萊雅族人。直到2007年,撒奇萊雅族正名,才回復原來身分。
從2006年開始,部落耆老便將古穆德.巴吉克大頭目追奉為火神,傳說當年他是在落日時分斷氣,火神祭便在傍晚太陽下山之際開始,以祭儀重現當年歷史,祈求火神與殉難族人的靈魂能夠一起浴火重生。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