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部落品嘗酸甜好滋味
布農族部落的梅子之味
2020/07/13
- 文字 / 林瑞珠
每年賞花人總要沿著中央山脈玉山下的東、西兩麓追逐一趟賞梅秘境,滿山白色芬芳,萬人鑽動,同時招蜂引蝶,待花謝之後,人潮退去,梅果已然孕養,就進入青梅產季,接下來,就是酸酸甜甜的一整年了。
在中央山脈下的臺21線省道上,載著採梅農工的小卡車呼嘯而過,從南投縣國姓鄉,再經過水里、信義鄉,沿著信和產業道路,來到賞梅景點風櫃斗、牛稠坑與烏松崙一帶,小卡車轉向山邊農路,蜿蜒到山腰梅園,一路上可見粒粒青果,綴在樹上,可愛極了。
上了山,便是梅農最忙碌的時刻,他們從3月底開始,把握短暫的青梅5、6分熟的1、2週趕緊採果,再依大小篩選分裝,由大盤商賣給加工廠,果粒大的漂亮青梅可賣高價,以製作需要賣相的脆梅,顆粒較小的則製作高單價梅精。7、8分熟的梅子則適合製作醃梅及梅酒、梅醋等醃製發酵食品。
種梅十分不易,開花的時候不能遇到冬季大雨,免得無法授粉,結果期也不能碰上大雨,會影響梅果品質。
信義鄉農會所設立的梅子夢工廠廠長張志雄須走訪山上梅農,除了送上飲料以慰勞辛苦的農工之外,也要探查梅況。
採梅農工大清早開始工作,中午過後一車車青梅便被運下山來,由農會或大盤商收購,大部分都送到員林、高雄、嘉義的加工廠加工成各種梅子醃製產品。下午,信義鄉農會前任理事長吳次雄開著載滿青梅的小農車來到梅子夢工廠,他種的青梅非常大顆,粒粒晶瑩,但是在外銷市場沒落後就減產了,現在年紀大了,園中只留下50幾棵梅樹用來打發時間,現在的他更重視果園管理,所以種出來的梅果很漂亮,讓張志雄廠長連連讚美他的青梅品質最優。
青梅產區 正好是布農族的區域
時下國際競爭激烈,臺灣青梅外銷市場沒落,是不得不面對的產業困境,因此刺激信義鄉農會加快轉型的腳步,才走出現在的精緻產品路線。
臺灣的青梅產區集中於中央山脈兩側,分布於200至1,500公尺的山麓地帶,西部從南投到高雄,東部則在臺東花東縱谷一帶,剛好位於玉山下的布農族分布區域,因此有許多來自布農族的梅農,數十年來他們一直很努力地發展這項部落經濟,曾經在1980、1990年代為臺灣創造出口日本的佳績。
產量最多的南投信義鄉原本有2,000公頃的梅園,年產量近3萬公噸,有過輝煌的外銷黃金歲月,而後卻不敵中國大陸低價傾銷,梅農只好根除許多梅樹,部分梅農則轉行,而留下來的少部分梅樹大多都已有50年左右的樹齡了。
梅子夢工廠的廠長張志雄也是布農族人,他說目前信義鄉的梅園大約只剩300多公頃,但已朝精緻化發展,輔導獎勵梅農將梅樹矮化,以方便手採,梅子表皮才不易受傷,同時加強果園管理,所生產的梅果粒粒晶瑩大顆,賣給農會或其他加工廠之後,多拿來加工成廣受消費者喜愛的脆梅。
當信義鄉還是臺灣梅子產量最大宗時,為保障梅農生計,信義鄉農會便於1989年創立全國第一家專業梅子加工廠「梅子夢工廠」,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就是產業受創最嚴重之時,又取得全臺第一張民營酒莊執照,幫助九二一之後的信義鄉快速重建,加強消化滯銷的梅子。
多年來,信義鄉農會已推出多款新創梅酒、梅醋產品,並融入布農族元素,從早期充滿原民風格的山豬迷路、馬拉桑、飛鼠請假,後來加入感性設計的梅子跳舞、梅花醉,所有的產品在口感上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品味,包裝也讓消費者愛不釋手,一推出就大受好評,很快樹立產品形象,如同「梅子夢工廠」的名字一般,帶動梅子產業轉型。
傳統農法 摘選梅子大餐
高雄桃源區及那瑪夏也是梅子產區,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資料,截至今年2月,全臺梅樹種植面積3,524公頃,高雄就占2,000公頃,當地布農族人吳清吉表示,桃源區的種植面積高居全縣之冠,約有1,500公頃,是當地最重要的農特產。
和南投信義鄉不同的是,高雄桃源區山上梅農大多維持原來的管理方式,並沒有將梅樹根除或矮化,所以現在走往桃源山區梅園,參天梅樹長到10公尺高,農民採果仍維持竿採,必須數人合作,先在坡地下拉網鋪平,再用長竿敲打高處樹枝,好將梅子打落掉入網中,這些梅子多送去加工成梅精以及醃梅、梅酒、梅醋等不需賣相好看的產品。
高雄桃源區及那瑪夏也是梅子產區,當地布農族人保持傳統農法,以長竿敲打樹枝,打落梅子,再將梅子送去加工。
原本在荖濃溪畔種了好幾公頃梅樹的布農族人吳清吉,他的梅園毀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的八八風災。在此之前,他都會自己加工製作脆梅、醃梅,甚至花3天熬梅精,他說:「30斤青梅榨得7、8公升的梅汁,再小火不間斷熬煮3天,才得一小罐梅精。」在青梅盛產期間,跟著吳清吉上山選購青梅,只見山坡上梅樹高聳入天,自然生長的梅樹野性十足。他在路邊跟梅園主人談了一個很划算的自採價格,便現場手採。他說:「自己釀個幾十斤很夠吃了。」
由於當地盛產梅子,所以居住在這裡的布農族人都喜愛以梅子來入餐或當甜品,最常見的是和另一樣當地特產愛玉搭配成梅汁愛玉,這可是夏季人手一杯的清涼冰品。
吳清吉就在南橫上的拉芙蘭部落開了一家餐廳,以招牌梅子餐聞名,大部分料理都選用當地食材,舉凡荖濃溪撈起來的溪魚、山上養的土雞,還有山豬肉,全都成了梅子風味餐的招牌料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梅汁排骨、梅汁蒸魚、梅汁豆腐、三杯梅子雞、梅子雞湯、梅汁炸溪魚、梅子涼拌季節青菜等,還有片得極薄的梅汁涼拌山豬皮,搭配酸辣的調味吃來十分爽脆。
其實在八八風災之前,沿途幾乎每個部落都有餐廳供應梅子餐,掌廚者不同,料理出來的梅子餐各有風味。風災後,僅剩為數不多的梅子餐餐廳。吳清吉說,今年春節修了10年的南橫又全線通車了,方便遊客可以上山遊玩,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他相信未來南橫景點將復甦,梅子餐會再度受到大家的喜愛。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5期